
上天貓買茅臺和五糧液,結果花13萬多元買到的168瓶酒全是假酒。近日,一名酒類管理站工作人員不僅要求售假商家“退一賠十”,支付133萬多元的高額賠償,同時,要求天貓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據《海峽導報》
“知假買假”存在的四個爭議點,其實都是有法可稽,并不存在爭議。譬如關于賠償問題,天貓公司作為網絡交易平臺,雖不是售假商家,但性質卻與實體市場提供者一樣,既然收取了類似攤位的“出租費”,那么,就與賣家之間形成了事實上的契約關系。作為“出租方”的天貓,自然對承租方的市場行為負有監管責任。賣方售假酒而不知,信息不提供購買者等等,都是未履行義務的失責。
而且,無論是新《消法》,還是去年3月15日開始實施的《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都明確: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以購買為由抗辯的,法院不予支持。這已經清楚表明,“職業打假人”在法律上視同一般消費者,即一切消費者可以主張的權益,包括十倍賠償,都必須不折不扣得到維護,并不因為特別身份而影響維權。以此計算,索賠133萬合情合理,并非無原則的獅子大開口。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網絡購買平臺雖然買賣自由,但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卻存在客觀上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因而買賣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作為兩個不平等的民事主體,法律必須偏向于弱者。這是保證權益相對公正客觀的現實需要,也是國際處理類似問題的一貫做法。譬如一些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國家,無論立法、行政還是司法層面,都以消費者利益優先,而不以企業利益為導向。
目前我國網絡市場領域存在一個不公正的常態,就是消費者一旦權益受損,絕大多數網絡消費者會選擇忍氣吞聲,以求息事寧人。這一方面是因為維權成本高,為追回一只雞,要耗費一頭牛,維權成本倒掛。當然,也有維權意識淡薄,不知道用法律手段維護自我權益的因素。但不管事出何因,對網絡市場的健康百害而無一益,卻是鐵定的。
因此,對案件的依法審理,就不僅僅是解決一時一事的問題,其實更是一次普法過程。通過懲罰性賠償,既維護了法律威嚴,也通過示范,激發消費者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權益的積極性。雖說用知假買假維權的成功來促進網絡經濟秩序的健康良性運行,不是最佳辦法,但對同類的、潛在的、未來的生產經營者的震懾效果卻是肯定的,這顯然能在更大范圍、更長時間內保護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于此而言,我們期望案件審理部門能將這一買假酒索賠案辦成經得起檢驗的鐵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