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多“人肉搜索”牽引出的新聞,已經異化成“網絡暴力”事件,這讓人們陷入網絡文明反思:“人肉搜索”是否已被濫用?如何規制網絡暴力行為?
烏魯木齊的王先生因孩子受到小狗驚嚇,棒打小狗,遭到愛狗人士的“人肉搜索”,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手機、QQ、車牌號等個人信息被曝光,本人、妻子和同事遭遇陌生人騷擾辱罵,最終他向愛狗人士鞠躬道歉并支付一萬元用于小狗的治療后方才平息。廣東一名18歲少女被疑偷竊,不堪忍受“人肉搜索”而投河自盡……
打開網絡搜索引擎,輸入“人肉搜索”,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近年來,“人肉搜索”將互聯網攪得風生水起,并且已經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人肉搜索”的威力
一名網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信息說:前幾天他在乘公交車時,為圖一時舒服,把腳搭在了前排座椅上,這一場景被網友拍下來并放在了某論壇上。沒想到他因此成了“名人”,姓名、電話甚至身份證號、工作單位等一一被“人肉”出來并曝光在網絡上。有人打匿名電話譴責,有人發短信斥其“素質低”,就連單位也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我的確應該為當時的不文明行為‘埋單’,但無底線的‘人肉搜索’讓我嘗盡了苦頭,差一點就精神崩潰”。
所謂“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它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為它與百度、Google等利用機器搜索技術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工參與來提純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先是一人提問,然后八方回應,通過網絡社區集合廣大網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與隱私,并把這些細節曝光。由于人肉搜索引擎聚集了各地不同階層、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人肉搜索時刻顯示著網民互動戰爭的浩瀚與壯闊。
在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形容“人肉搜索”威力的話:“如果你喜歡他(她),就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網上,你會很快獲得他(她)所有的信息;如果你恨他(她),也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網上,你可以讓他(她)一夜之間身敗名裂。”人們在驚嘆“人肉搜索”強大威力的同時,也對它的存在表示了憂慮:“說不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人肉搜索的受害者。”
人肉搜索的是與非
近年來,“人肉搜索”成為網民參與熱門話題的一種慣用方式,某個突發事件中的某位人物一旦有出格行為或言論,很容易成為人肉搜索的對象。一直以來,這種方式飽存爭議: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天然的優勢,比如,依靠網民的集體力量,在打擊腐敗、遏制不良風氣等方面,有積極作用,諸如楊達才一個微笑引發的手表圍觀,人肉搜索伴隨群眾舉報,成為輿論監督的有效手段。此外,“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還代表網民的道德監督,是一種集體道德意識的表達與釋放,有利于網絡社會德治與現實社會法治的結合。
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又因人為暴露過多他人隱私而飽受詬病,甚至演化為一種侵犯隱私權的網絡暴力。在道德旗幟下,很多違背當事人意愿的隱私信息被公開。
例如前文提到的烏魯木齊的王先生,因護幼子打狗,4個小時不到,他的個人電話、職業信息、家庭和公司地址等信息全部被“人肉”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并被冠以“變態男”、“虐狗者”之名。此后,5000多條短信和不斷接到的恐嚇、斥責電話讓王先生、親友和同事不堪其擾。于是,陷入“圍攻”的他向40多位“愛狗人士”代表鞠躬道歉,并承諾賠償萬元醫療費給受傷的狗看病。但是,在道歉現場,仍遭到手持橫幅的“愛狗人士”的不斷羞辱,而王先生只能頻頻鞠躬。很多網友評論他這是被“人肉搜索”制造的網絡暴力所“綁架”。
應設置法律紅線
作為與突發事件相伴相生的一種常見網民行為,“人肉搜索”已經成為輿情演化的催化劑,在突發事件轉變為重大輿情事件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每一個“人肉搜索”的信息發布,均可能引發輿論動蕩,而每一次公眾輿論的動蕩,均會伴隨社會情緒的宣泄與釋放。信息屬實,網民行為理性有序,對輿論來講當然是良性的。信息不實或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則是對公眾輿論的娛樂與消費。
隨著人肉搜索帶來的悲劇不斷傳出,人們的反思多了起來,“要監督不要暴力”、“人肉有風險,曝光需謹慎”的聲音開始浮現,并日益成為主流聲音。輿論逐漸形成共識:“人肉搜索”有邊界,網絡監督應理性。
主流意見認為,對“人肉搜索”導致的網絡暴力必須予以干涉,制定法律紅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鄧建國認為,通過“人肉搜索”而引發的網絡暴力是一種私刑主義行為。網民個人并沒有執法權,因此這種自己扮演警察的行為是不當的,情節嚴重者可以由被侵權者追究其法律責任。多位專家建議,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既不能突破法律規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線,更不等于豁免社會責任,因此應對個人信息圈定“保護網”,對“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紅線。還有網民認為,保護個人正當隱私權,抵制網絡暴力,是網民應盡的義務,因為不合理的網絡暴力可能落在每一個人頭上。
有網民指出,一些“人肉搜索”行為演變為“網絡私刑”和網絡侵權,折射出網絡匿名表達亟需規范和現實合法手段解決的不給力。有位網友說,網絡的隱蔽性,讓熱衷人肉搜索的網民隱于電腦屏幕之后,成為“蒙面的騎士”,法律幾乎管不著他們。網絡騎士們認為,當法律不能制裁“壞人”時,自己的私力救濟,就是為制度補漏,替天行道。當然,他們也順帶享受眾生的歡呼和膜拜——且去看看跟帖中有多少支持者,這就構成了“網絡私刑”的生存土壤。
處于游離于法律之外的“人肉搜索”,不但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還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惡意利用,甚至演化成網絡暴力。而網絡暴力的可怕之處在于,它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甚至不辨善惡,或者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態,放任自己的惡行。如果任由這種打破道德和法律底線的“網絡暴力行為”蔓延,不但可能誘發群體性恐慌,還可能導致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混亂。
因此,如何正確運用“人肉搜索”,并對不良行為予以規范,亟需納入政府治理和法律規制的軌道。
(編輯: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