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一鋪養三代”。曾經,在市區繁華地段租一間店面,做點小生意,是不少人的生存之道。如今,電商發展迅猛,傳統零售消亡論甚囂塵上,曾經的傳統致富門道正在不斷受到挑戰。
在高房價、高人工的背景下,實體商鋪的經營成本不斷增高,加之電商、網購對傳統銷售渠道的擠壓洶涌而來,實體商鋪的生存面臨著挑戰。
內憂外患的百貨商城
曾經,以百貨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企業一枝獨秀,各種連鎖超市、大型商業綜合體相繼出現,然而縱觀現在的電商,銷售的產品基本是國內傳統百貨零售商品,尤其是服裝、電子產品、日化用品等。隨著電商的崛起,傳統百貨零售業的經營情況每況愈下,甚至有些百貨商場頻頻告急。
以位于深圳梅華路的新世界百貨為例,雖然現在逛百貨的人依然不少,尤其是周末,仍有比肩接踵的客流,但在與服務臺客服小姐的閑聊中,也能感受到她對商場經營的危機感。“幾年前,拿著小票來服務臺開發票的人應接不暇,如今消費滿300元就贈送禮物,都沒多少人過來領,因為買東西的人太少了,都是逛逛就走的。”
在這位客服人員看來,新世界城營業狀況今昔對比,差距很大。如今,整個實體店的客流越來越少,只有搞大型促銷活動時才能迎來大客流。工作日時,甚至出現“客荒”,留下商場內的工作人員們大眼瞪小眼,或在前臺玩著電腦、手機,有些管理松散的商鋪,干脆圍成一桌打牌。
該客服人員還稱,商鋪不穩定也是他們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過去品牌商、經銷商想進我們商場,找關系也不一定能進來,而從前兩年開始出現商鋪空置現象,很多商家都流失了。他們說寧愿去開網店,因為做實體店成本太高、銷量太少。”
商場一直以來都是明碼標價,謝絕砍價的。但是,如今許多明碼標價的貨品還可私下與銷售人員議價,即使沒有會員卡也可以享受會員折扣。在一家品牌女裝店內,我選中一條標價688元的裙子,詢問銷售員能不能打折,她說:“會員打八八折。”我表示沒有會員卡,銷售員稱那就不能打折,于是我轉身準備離開,她就說“我可以用朋友的會員卡給你打折,”。
一直都是明碼標價的大型商場實體店為何可以如此違規操作呢?前臺的客服人員說,品牌銷售人員“暗折”賺取銷售的做法,雖然是違規的,商場原本也不允許,但是,現在網絡上的商品由于成本相對較低,折扣也相對大許多,越來越多的人都習慣拿網上的同一款商品和實體店相比,并以此來還價。這導致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一些品牌只得默許銷售人員這樣操作。
正在經歷更迭的實體商鋪
在本刊,有位作者曾做過一篇關于廣州北京路的商業變遷發展,文中提到北京路內的商鋪經受著連年“漲租”的壓力,有些商家選擇撤出,也有商家選擇堅守,亦有新商家進來。而堅守和新進來的商家都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盡快打響知名度,于是選擇進入北京路這個商業旺地,搶到一塊廣告招牌。中國有句古語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所以會有品牌甘愿頂著高租金,人駐到城市繁華的商圈地段,通過高人氣、高客流來打造品牌效應。
繁華街區的商鋪在更迭,居民社區商鋪也在變遷。一些曾經只賣鮮花或水果的店鋪,開始搖身變為鮮花、食品、百貨、水果等一應俱全的綜合店,不再單一經營,以減輕租金壓力。一些家居用品、生活用品商鋪經營者們,在高租金的壓力下,漸漸不再青睞繁華的街區,而是考慮租金較為便宜的社區商鋪,直接面向居民。社區商鋪雖然人流量不大,但客戶相對固定,光顧商店的頻率也比較高,能給商家帶來另一種優勢。
以前小商鋪因為面積小、投資門檻低,比較受投資客和租賃者青睞,如今隨著在小商鋪做服飾或母嬰用品店生意的人開始轉投網上生意,租小商鋪的業態有所減少。而面積大一點的商鋪,適合做體驗類和商品展示的,正在受到投資者和創業者的重視。
未來實體店鋪的發展方向
中國的電商在近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但電商終究只是一個純購物平臺,它最大的優勢無非是價格低廉、服務方便快捷。但是,商業賣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是一種體驗、情趣、氛圍和服務,這在電腦上用鼠標點擊是體會不到的。而實體商鋪除了能購物之外,已經融入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服飾類商品,雖然電商市場份額較大,但現場試穿、比較等挑選過程,是一種享受購物的快樂體驗;還有參與性的消費體驗,比如喝茶、喝咖啡、看電影、健身等服務,這些都是電商無法替代的。另外,實體商鋪的便捷性能也是電商無可比擬的。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者更在意時間成本,能在短時間內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獲得更多的服務成為增強消費者粘性的關鍵,而非如網購般需要經過下單、發貨、物流的等待。
如今,網店看得見摸不著,實體店可以真實地感受,然而價格又偏高。于是消費者期待實體店采取“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經營模式,將實體店與網絡商店優勢互補,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方便快捷地搜索產品信息,進行產品比對,然后到就近的實體店進行全方位體驗,最后通過網絡購買,購買后可以到就近的實體店內進行退換貨服務。這是未來實體店鋪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