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解決立案難問題,2015年5月1日開始執行《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我國這項改革的推進,對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犯罪立案艱難
2013年2月的一天,劉某(化名)就其網上炒黃金,導致巨額資金被北京某公司全部侵吞一案,委托北京市某律師事務所的金律師代理。金律師經過詢問當事人劉某、查閱其提供的材料,去工商部門調查取證,并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案件事實和法律,發現此案并非一起普通的劉某與某公司黃金買賣合同糾紛,而是一起某公司等多方涉嫌非法經營或合同詐騙的刑事犯罪案件。于是,金律師就代理被害人劉某起草了一份報案材料,詳細敘述事實經過,并陪同劉某去公安機關報案。北京市公安局某區分局經偵大隊登記并留下材料,說待局里內部研究統一定性后,再通知是否受理、立案。過一段時間,金律師和劉某再次詢問處理意見,接待人員詳細對劉某作了詢問筆錄,隊里開出一份受理通知書。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劉某和代理人金律師多次去該隊催問是否立案偵查,辦案人員答復說已初查,但至今尚未立案。
兩個機關兩份規定
2015年1月中旬的一天,劉某再次來京詢問立案事項。辦案人出差,其領導答復接見被害人和代理人。隊領導拿出一份人民銀行牽頭下發的文件,宣讀了網上炒黃金,主管部門行政認定為變相期貨交易的程序規定。因這一文件規定的行政認定手續繁雜,并且時間較長,金律師提出能否不經其他部門行政認定,直接向證券監管部門了解情況,并查知開辦網上炒黃金的公司沒有經營期貨許可證,認定其進行非法期貨交易,非法經營,就可立案偵查。隊領導說,檢察機關不同意這樣做,不認可公安機關的認定。金律師又提出,能否先立案再進行行政認定,隊領導答復可以考慮、嘗試。對于公安機關長期不立案,金律師與劉某商量決定去檢察機關提出立案監督。第二天,倆人一起去北京市某區檢察院偵查監督部門。該部門接待人員先問是否有公安機關出具的不立案決定書,得知沒有,就口頭答復不予監督。金律師提出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最高檢察院制定的刑事訴訟規則并沒有這一要求,接待人員就拿出檢察機關編印的一本書,里面有檢察機關的一份內部規定,上面專門規定了當事人對不予立案決定書不服,才可申請立案監督。
內部規定與法律規定不合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一般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上文所述因網上炒黃金財產被侵害案件,涉嫌非法經營罪,依照法律規定的分工,屬于公安機關的管轄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于報案、舉報、控告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并且將不予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這部法律對于是否立案的期限,雖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是使用了“迅速”二字,足見立法本意的急迫與時效性。本案兩年多了還沒決定是否立案,依照法理,行政部門對于是否屬于非法期貨經營、變相期貨經營的認定,不是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的必經程序。公安機關有權依法認定案件事實的性質,對于案情復雜、性質認定疑難的案件,可參考有關部門的認定意見,根據案件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性質認定。因此,公安機關完全有權有責,對本案的某公司無期貨經營許可證在網上炒賣黃金行為的性質作出認定,進而立案偵查。
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向人民檢察院提出,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檢察院認為理由不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后應當立案,這些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明文的規定。具體到這一案件,被害人、檢察機關完全可以認為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檢察機關應當行使法律規定的立案監督權,履行立案監督職責,監督公安機關及時立案。
堅守正義邁向法治
據了解,經濟類犯罪案件立案難,在全國各地公安機關都普遍、長期存在,至今尚未有法律上或機制上的解決辦法。劉某作為受害人想通過法律規定的途徑追回其被侵占的財產,卻長期得不到立案,案件進入不了偵查程序,其權益就得不到救濟和保障,而這并非個例。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案件復雜,行為定性疑難,實質上是公安、檢察等司法機關對法律的認識、理解達不到法治標準或法治要求。某地公、檢機關的辦案人員,在處理受害人的報案或投訴時,不是被“正義拘束”,而是被內部文件拘束,偏離法律的目的,使法律規定落空。
法治要求,司法機關在作出關系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決定時,司法人員應當在“具有多數公認力的正義觀念”指導下,依照法律規定,公正處理。而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或司法機關制定,并且實際起作用的內部規定、紅頭文件,許多與法律規定的內容、精神不一致,加上執法者、司法者等的法治意識、正義觀不適應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和公正期待,也是造成立案難的原因之一。顯然,法治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