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實名制的廣泛實行和社會網絡進步,沒有身份證寸步難行。如果我們的身份證丟失了,掛失卻不能注銷,那豈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各地公安部門發現,不少丟失、被盜的二代身份證并未注銷,而是被不法分子非法收集,在網絡黑市公然叫賣。幾經倒手后,這些身份證或被用于冒名開銀行卡牟利,或被用于他人隱身作案。公安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公安部將于年底前建立丟失、被盜居民身份證信息管理系統,最大限度防止丟失、被盜身份證被不法分子冒用。
身份證掛失卻不失效
近年來我國公民丟失、被盜的二代身份證總數可達數百萬張,數量之高令人咋舌。與此同時,許多地方都曾出現二代身份證被冒用,導致身份證主人無端被抓、無端背債等現象,這不僅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困擾,也給社會管理、金融秩序帶來混亂。
據做設計的阿偉介紹,他丟失身份證后,真是寢食難安。眼前一系列生活活動都不再方便,去哪都需要開臨時證明,還要回老家辦掛失再重新補辦,而且時間很長,大概一個月才能拿回來。但他更害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證將要流落到哪里,會不會被人拿去干壞事?
由于丟失的二代身份證在掛失后,仍然可以讀取信息、繼續使用,對金融、電信等有關部門而言,單純地利用肉眼來完成“人證一致性”識別任務,確實十分困難。因此,人們有理由提出質疑,為什么不像電話卡一樣,掛失后即失效呢?
建立丟失、被盜身份證的信息管理系統,不能只是將丟失、被盜的身份證信息一網打盡,方便人們登記或核查。最關鍵的還是,在建立掛失、被盜身份證數據庫后,要讓銀行、鐵路、民航、通信、賓館等用證大戶與公安部門的數據庫直接對接與聯動,共同做好身份證查驗工作,以解決此前掃描身份證時看不到掛失、被盜信息的缺陷。
從技術手段上說,丟失、被盜身份證也要盡快像銀行卡、電話卡那樣實現“掛失即失效”。早有人大代表建議,用新版身份證取代二代身份證,新版身份證增加密碼、指紋等認證功能及注銷功能,以避免身份證被非法利用。
證件技術的局限性
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葛元慶透露,因為身份證無線的技術、感應識別的技術,是10公分近距離的技術,而且身份證上面的芯片是被動芯片,不像手機,能跟基站去做遠距離通訊。那么公眾自然要問,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二代身份證現有的近距離技術,拓展到可遠程改寫,從而在掛失后及時對其進行注銷呢?
技術上是可以有這種遠程技術的,但是做證件就不合適。因為如果一個證件,能夠遠距離被人去改寫,證件的安全怎么保證?另外,能夠被遠距離去改寫,一定能夠被遠距離識別,那么大家的隱私都沒有了。所有的持證人,在哪都可以被這個系統知道,中國沒有這樣的證件技術,世界上也沒有。
身份證的注銷或者掛失,大家很自然地會想到銀行卡或者手機卡。但身份證和銀行卡、手機卡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它使用的環境不同。身份證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離線使用的,它不依賴于網絡環境,身份證使用的環境也不可能什么地方都滿足于這個網絡環境。而銀行卡、手機卡,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在線使用的,就是跟你所有的銀行卡刷卡一樣,它都在銀行系統里面,所有的手機卡都是在移動或者聯通的系統里面。如果真的要注銷,那將來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比現在出的問題還要巨大。
人證一致性迫在眉睫
鄭州市民陶女士曾丟過身份證,當時沒太在意,只是補辦了新證。沒想到很長時間過去了,她接到了法院的傳票,被追討欠繳的2000多元電話費。原來,她的證件被別人撿到后冒用,辦了一張手機卡,一直欠費直至停機。運營商因為沒有聯系到她本人,只好起訴到法院,追繳電話費。經過解釋、調查和協商,肖女士最終不用承擔法律責任。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法學副教授梁仁偉說,銀行卡一旦作廢,銀行卡的芯片記錄主信息在銀行的網絡系統當中就會被注銷,所以它再通過系統認證的時候,就無法得到授權,也就顯示是一個無效的卡。而目前我們的二代證里面也有芯片,也包含了人的生物學信息,但是只有公安系統內部可進行這種統一的認定,國家機關和普通人都做不到,所以說,即使掛失了身份證,也無法在事實上說這個證已經失效或者注銷。
梁仁偉說,大多數情況下,身份信息泄露是源于身份證丟失或被盜,而大多數市民都認為辦理掛失和登報聲明后就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因為掛失后的身份證仍有效,這會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不能籠統地認為“只要是被冒用就無須擔責”。
現在有人可能質疑身份證不能隨時掛失或者注銷,他們最主要的擔心是丟失的身份證被不法分子冒用。但是身份證被冒用的關鍵不在證件本身,而是相關的用證單位,它沒有認真地履行審核人證是否一致的責任。通俗講,就是你拿身份證去辦事,他根本不看你拿的是不是本人的證件。
當然,無網的環境離線使用身份證的情況難以避免,即使技術上做到掛失后失效,也無法絕對避免冒用。這時候,確實需要強調“人證一致性”的審核義務。而且,對于未掛失的證件,只能靠“人證一致性”審核來防止冒用。緊迫的問題,是要解決單純依靠肉眼審核困難的問題,目前已有銀行在現有識別手段的基礎上,增加人像照片自動比對功能,把現場采集的人像照片和身份證照片進行自動比對,準確率相當高,值得推廣。
(編輯:李小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