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打調是西北地區回族宴席曲類別之一,創作的手法大膽夸張、辛辣諷刺,內容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大多根據民族習俗即興編創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教于樂。唱詞大量使用生活用語和方言土語,通俗、生動、形象,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妙趣橫生。演唱時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一氣呵成。打調音樂的曲式結構屬樂段體,一般由曲頭、正詞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組成。由于唱詞的即興性和隨意性,造成了樂段結構中樂句的不規整性和多變性。打調多為徵調式,羽調式次之,商、宮、角調式較少;打調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調與唱詞聲調關聯不是非常密切,曲調的主體部分在演唱時具有似說似唱的數板特點;打調的唱詞結構比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調把式”們可根據內容的需要隨時增減字數。二、四句結構是其常見形式,
[關鍵詞]
新疆回族;宴席曲;打調;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4-0054-03
在我國已故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白壽彝1952年編輯的《陜甘劫余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河州的西部與青海、新疆交界處,住民很復雜,風俗也不同。纏頭回回每逢有婚禮的時候,都要聚男女兩家的親友,舉行跳舞”,說明河州打調在清代就已經很盛行。由于西北回族各地區所操漢語方言不同,使打調在語言方面形成了“名同形不同,詞同音不同”的特點,演唱風格也因唱詞方言腔調導致旋律及其行腔色彩的不同特征,從而使得唱腔、唱本也發生一定變化,形成了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狀況。
“調把式”們還常常自謙地把打調叫做“打攪兒”、“尕干淡”,以區別宴席曲其他形式而取名的一種民間傳統儀式性音樂,在豐富多彩的西北回族婚禮宴席場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氣氛、調整情緒而穿插在宴席場中以說閑話、惹笑話、插科打諢、滑稽逗趣為主的具有說唱性質的藝術形式。創作的手法大膽夸張、辛辣諷刺,內容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大多根據民族習俗即興編創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教于樂。唱詞大量使用生活用語和方言土語,通俗、生動、形象,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妙趣橫生。演唱時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一氣呵成。
下面試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回族韓生源演唱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說菜蔬》為例,通過對其音樂的節拍、節奏、調式音階、旋法方面和唱詞結構、詞拍節奏以及旋律和唱詞同構關系諸方面分析,研究新疆回族宴席曲打調的藝術特征。
一、音樂結構
打調音樂的曲式結構,大多由曲頭、正詞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組成。樂段結構中樂句的不規整性和多變性,是由于唱詞的即興性和隨意性造成的。曲頭簡短,多用“哎喲”起聲,加一兩句襯腔句和幾句引入正詞的過渡句組成。有的則只有“哎喲”起聲,不需要任何引入句直接進入正詞。新疆米泉市回族韓生源演唱的宴席曲打調《說菜蔬》,由曲頭、正腔、結尾組成,曲頭是一個引入正腔的兩小節過渡段,正腔基本結構是以兩小節為一句的兩句體單樂段方整結構,其結構圖示為:A + B (2 + 2 );結尾是一個五小節的單樂句非方整樂段結構(2 + 3)。如后所示。
此例在音樂結構上的共同點:1)以主體段落的腔調(旋律)為基礎,加以變化反復,以推動音樂的發展。曲頭是個相對獨立的單樂句結構,并與正腔在腔調結構上存在承啟的關系,使得正腔的承啟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正腔的腔調結構均為單樂段的變化反復,如果我們把其基本結構A + B結構作為一個獨立的樂段的話,其整體結構圖式就可以表示為:曲頭 +( A + B ) + ( A1 + B1)+( A2 + B2 )……結尾,類似一個加引子和尾聲的變奏曲式。2)腔調及其節奏的反復是結構中最主要的特征,既有變化反復,也有原樣反復,其中以后者居多。
二、調式、音階及腔調、旋法
打調多為徵調式,羽調式次之,商、宮、角調式較少。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韓生源演唱的《說菜蔬》為G徵調式五聲音階。如下所示:
[TP32.TIF,BP#]
《說菜蔬》這首曲藝風格濃郁的新疆回族打調,開始于地方風格快板的常用套路——同音腔調反復,并以此作為曲頭,其基本腔調、構詞形式、表演風格為整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全曲絕大多數內容進一步發展、變化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正腔都用同樣構詞形式和表演風格,一氣呵成,朗朗上口,具有口語化、通俗化、似說似唱的曲藝風格。只是在最后一句,即結尾句,才用了一句地方小戲風格濃郁的眉戶戲特征旋律。
新疆昌吉州米泉市回族打調《說菜蔬》,作為一首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快板,在腔調上的特征是數板形式的說唱音調與唱詞方言聲調僅相關聯,說唱腔調的整體部分在表演時體現出強烈的似說似唱的數板特點,旋律的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內,而旋律進行主要以級進與三聲腔結合為主,其旋律走向與新疆昌吉州米泉市回族方言的聲調基本一致。如下所示:
[TP33.TIF,BP#]
[FL(!@%(0,0,0,60)K2]
[HJ2.1mm]
三、節拍、節奏
打調的唱詞比較自由,多數是以七字句居多,調把式們在演唱中可根據內容的需要,隨時地即興增減字數。常見的形式是二、四句結構,新疆的打調《說菜蔬》為兩句式結構。打調的旋律結構多為二拍子,節奏多為相同時值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單位拍,或八分音樂加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單位拍,少有單位拍內、小節內或跨單位拍、跨小節的切分節奏。在新疆回族打調《說菜蔬》中,從頭到尾基本上是以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后十六或前十六節奏為主,其次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組成的節奏,給人以平易、樸素、通俗、流暢之感。
1詞拍節奏
新疆打調《說菜蔬》基本結構為二句體段落結構,它們的詞拍節奏均可劃分為二字組、三字組兩種節拍群。如下所示:[HTF]
正月里/賣的個/豆芽菜,
二月里/賣的個/洋角蔥;
三月里/割的個/賣韭菜,
四月里/打的個/賣蒜薹,
一賣/賣的個/五六月。
各樣/菜蔬/都上來,
要啥/山里的/野韭菜;
2.旋律中的長短關系:
[HTF]
長短短/長短短/長長長,
長短短/長短短/長長長;
長短短/長短短/長長長,
長短短/長短短/長長長;
長長/長短短/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短短/長長長。
3.詞拍節奏與旋律(腔調)節奏的比較
[TP34.TIF,BP#]
[FL(!@%(0,0,0,60)K2]
由以上比較可以看到,其詞拍節奏幾乎無一例外地與其對應的旋律(腔調)節奏僅相關聯,旋律(腔調)中的節奏因唱詞的增加而發生變化,旋律(腔調)與唱詞的關系常表現出一字(包括襯詞、襯字)一音的明顯特征。
構詞方面體現出極為明顯的地域方言特征和極具地方色彩的口語化說唱音調,比如句子中的“的個”、“里個”、“上個”、“呢個”、“毛不楞噔”等。正是由于這些副詞加入,襯托出詞句的地方色彩光芒,體現出民間音樂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