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大學的教學中引入移動互聯網技術,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本實踐在普通昆蟲學的教學中應用飛信、微信和QQ等互聯網軟件和移動智能手機,提供大量的相關教學材料,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互聯網教學,并實現師生討論和互動。
【關鍵詞】普通昆蟲學 教學 移動互聯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20-02
普通昆蟲學是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昆蟲的外部形態、內部解剖與生理、生物學與行為學、分類學、生態學等方面,基本上包括了昆蟲學的基礎內容。隨著高校課程體系的改革,近百年來普通昆蟲學課程的課時設置從最高200學時,減少到80左右,課堂理論教學占2/3近48學時,實驗教學占1/3近32學時。由于昆蟲有100多萬種,多樣性程度高,形態特征、內部解剖和生物學特性差別大。近些年,伴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講授過程中又增加了分子生物學、發育遺傳學和生物技術等相關內容。在減少課時的情況下,要完成如此龐大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方式顯得力不從心。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普通昆蟲學的教學模式的發展,大量昆蟲學的資源上網,使得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補充和學習普通昆蟲學的相關知識,但是由于PC相對價格較高,對于學生來說負擔較重,不能普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通信工具移動終端的普及,將移動互聯網引入普通昆蟲學教學成為可能。現在高校學生和老師都在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情況下,我們在普通昆蟲學的教學中引入移動互聯網技術,以期拓展普通昆蟲學課堂教學,補充課堂教學受課時限制產生的不足。
一 實驗方法
1.教學分組處理
2013年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將全班學生(共58人)隨機分為A組和B組2組,每組29人,B組學生給予常規的教學,A組學生除了給予和B組一樣的常規教學外,依靠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建立飛信群、微信群和QQ群,群內學生可進行相關課程的提問和討論,由老師和學生自由作答及時進行課程的答疑解惑和相關問題討論。以騰訊QQ群空間為主體,將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學PPT文件、教案、講義用參考文獻和素材上傳到空間(具體內容見表1),供學生下載和瀏覽,同時學生也可以不定期地將自己掌握和搜集到的相關昆蟲學文獻和素材資料上傳到空間,供師生瀏覽學習,任課教師和指定學生作為群主,平時檢查學生上傳材料進行審核維護空間的正常運行。空間中上傳的材料除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外,還上傳一些補充的昆蟲學方面的多媒體、文本文檔和參考文獻。每次課堂教學之前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通過飛信、QQ和微信發送給學生,并經常布置作業讓學生到空間中去瀏覽相關課外材料。
2.考核方法
考核依據期末考試為標準,將不同組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以驗證兩種教學方式的效果,以平均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數據統計分析用OriginPro 8.5軟件。
二 結果與分析
學生成績分布見表2,結果顯示A組加入移動互聯網教學的學生平均成績為82.2,高于B組常規教學的學生成績,另外從學生的成績分布看,A組學生沒有不及格學生,B組有2人不及格。80分以上學生A組占68.96%,明顯高于B組的30.93%。A組學生優良率高于B組學生,表明引進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普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通過對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統計分析表明(圖1):A組學生平均成績82.20顯著高于B組的74.79(F=9.42076,P=0.00331<0.05),采用移動互聯網教學組學生的平均成績、最高成績、最低成績,均高于未采用移動互聯網教學的學生。
三 討論與結論
普通昆蟲學是植物保護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學好普通昆蟲學將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昆蟲體型小、結構復雜、種類多和變態等特點,造成“昆蟲形態名稱干枯難記,昆蟲生物學概念太多易混,昆蟲分類特征細微難認,昆蟲生理抽象,昆蟲生態模糊”的課程特點。課堂教學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通過模擬昆蟲進行講解,很難讓同學進行全面的認知,一些抽象的內容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在課堂解決,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掌握。雖然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PC去互聯網獲取相關知識,但由于電腦的普及率低,而且需要占用學生大段的時間,效果不是特別良好。
移動互聯網具有幾個鮮明的特性可以在普通昆蟲教學中應用以提高教學質量:(1)便捷性,GPRS、3G、4G和WLAN或WIFI構成網絡的無縫覆蓋校園,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瀏覽昆蟲學相關的知識;(2)便攜性,移動智能手機師生人手一臺、隨時隨地都可通過無線網絡學習相關普通昆蟲學知識;(3)即時性,由于有了上述便捷性和便利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工作中的碎片化時間,接受和瀏覽互聯網教師提供的相關普通昆蟲學學習材料,老師可以隨時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和材料發送到學生終端;(4)精準性。每一個電話號碼都精確地指向了一個明確的個體,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情況提供差別性的學習材料,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教學。通過實踐證明,移動互聯網的特性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易于操作。本實踐以現有的移動互聯網來實現,在以后可以通過開發普通昆蟲學的教學APP軟件,進一步提高移動互聯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彩萬志、龐雄飛、花保禎等編著.普通昆蟲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劍平編著.精通Origin 7.0[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
[3]閆喜中、馬瑞燕、張利軍等.《普通昆蟲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4]韋綏概.改革普通昆蟲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Z1):229~230
[5]陸秀君、何運轉、董建臻等.普通昆蟲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3):71~73
[6]李靜、董建臻.普通昆蟲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保定學院學報,2010(3):135~136
[7]申建梅、胡黎明、賓淑英等.多媒體技術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39
[8]劉美榮.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研究[J].知識經濟,2014(10):6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