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立體裁剪課程現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提出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溝通型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新模式、建立多方位實踐實驗體系和進行多元評價改革等對策,對該課程教學的內涵與本質進行了有益的創新與探索。
【關鍵詞】立體裁剪 師生關系 多方位實踐體系 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22-02
立體裁剪課程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師生需要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和探索服裝款式、結構設計的方法。而在實際工作中,實踐應用能力和合理創新能力是衡量個人立體裁剪水平是否達到工作需要的重要標桿。但從目前國內大多數服裝設計專業立體裁剪課程的教學實踐來看,在人才培養中還普遍存在著“填鴨式”教學,重理論傳授輕實踐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容易被忽視。
針對我院學生普遍的學業水平情況和思想活躍、社會活動能力比較強的特點,我們提出了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溝通型課堂模式,建立多方位實踐實驗體系的項目教學法以及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這樣一個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這是我院教師在教學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對常規教學進行引申和延續,提出的創新教學模式。
一 現有教學模式中的問題
立體裁剪課程是服裝設計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且與其他主要專業課程的教學關系密切,但目前我院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初期立體裁剪的技能應用上仍遠遠不能達到職業崗位對專業服裝設計人才的要求,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職業道路上專業綜合能力的快速成長和提升。
目前,國內大多數院校本專業教師的授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模式有:以示范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講、練結合的實踐操作教學模式;較為新穎的項目案例教學模式。這幾種模式各有優缺點,總體來說目前的教學模式弊端主要表現在:(1)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示范演示為主,學生模仿練習,不重視教生互動,缺乏較深入的溝通交流,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2)學生依葫蘆畫瓢完成示范案例,理解不夠深刻,未能激發學生深層學習的動機,所學知識和技能零散,且知識和技能的遺忘率較高,學生容易喪失信心。(3)教師對傳遞知識一手包辦,沒有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去獨立思考和實踐,失去教師的示范便很難獨立解決新問題,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學生學習的最終評定在于后期一兩件完整作品的優劣,且學習成果的價值體系完全依托教師的個人評價,不能最大限度激發出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 改革的對策和措施
筆者通過思考和課程實踐嘗試,針對目前國內高校立體裁剪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總體改革的目標:注重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使學生近距離與企業溝通,其應用能力與市場“零距離”,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具體的對策和措施,則是在長期的常規教學中不斷嘗試探索積累起來的。
第一,建立新型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從觀念上調整教學模式,將以示范和灌輸為主的傳統觀念,轉向培養自由精神、追求創新的服裝專業人才的方向,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行業需求。
第二,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重視溝通型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講授法、示范法與新穎的任務驅動法、項目引導法相結合,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交叉使用;重視師生間的溝通、學生間的溝通,通過強化師生間互動克服傳統教學專注于認知過程即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學生間的溝通鼓勵學生獨立解決新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第三,針對實踐環節建立多方位實踐實驗體系,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隨堂示范案例和綜合實訓項目。立體裁剪課程從本質上來講主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解決創新創造問題兩方面。在基礎知識技能的教學上:教師針對目標知識點,設計若干個經典示范案例,在教師的講述和實際示范過程中,言傳身教,學生通過模仿練習和與教師進行溝通掌握和理解知識點;在創新能力培養上:穿插若干個項目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之間溝通討論,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掌握方法技巧的應用。
第四,教學評價進行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過程動態化和評價主體開放化的多元化評價改革。評價方式多樣化,即對于平時作業、期末考試、日常考勤等教學環節,進行綜合考慮,按比例評分;評價過程動態化,即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成長發展;評價主體開放化。傳統的評價主體單一,主要由任課教師本人承擔,新的評價主體包括了教師、學生和企業。增加了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以及教師評價和企業人員交互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優勢是在評價主體之間體現了溝通和協商。
三 教學效果
通過該課程改革的推行,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實現了從傳統的以課本為中心的示范案例為主轉向了建設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中心的多方位實踐實驗體系,評價方式從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體系轉向了多樣化、動態化、開放化的多元評價體系。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鼓勵,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極大發揮。
四 改革關鍵要素
1.教學案例需要接軌市場需求
教學案例的選定始終要與企業真實對接,“零距離”反映目前市場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實現與市場需求的“零距離”接軌。在教學案例的選定上,教師的實踐考察和企業人員的直接參與在教學案例市場化上發揮著主要作用。學生也能感受到教學案例存在的實用性和現實性,從而更能增加對專業技能學習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產生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2.教師素質需要理論與實踐并重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導者和執行者,教師素質是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必須在專業知識的理論上有較深厚的功底,同時又對服裝市場需求有敏銳的觸覺,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一方面加強專業的修養,一方面保持與市場、企業的親密接觸。
3.學生成果需要面向市場
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和創造的成果的應用性是檢驗教學改革成敗的要素之一。企業人員參與到成果評價中來,能夠從企業生產銷售的角度和市場消費者的角度給予中肯的意見,能夠更全面客觀地對學生成果給予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的作品與市場接軌。同時,讓學生面向教師以外的社會對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華,也能從某種程度上激勵學生為了更多地體現自我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章甌雁.《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8(23)
[2]劉運娟、陳東生、甘應進.服裝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紡織服裝教育,2010(3)
[3]徐緩.淺談“教學結合職業規劃”模式下服裝設計教學的改革方向[J].山東紡織經濟,2010(2)
[4]姜梅珍.服裝設計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博覽,2010(15)
[5]胡嬪.論服裝設計教學在市場中的定位[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