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項研究以江蘇某地方本科院校的100名本科大三學生為對象,其中工科類學生86名,其他學科門類學生14名。研究方法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在實證數據統計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公共基礎課與所述動機種類關系的相關度。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多種動機的關系,能夠極大地發揮動機在公共基礎課學習中的作用。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公共基礎課 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54-02
一 研究背景
加德納(Gardner)把動機(motivation)定義為:“達成語言學習目標的愿望,加上學習語言所付出的努力,再加上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態度。”他把學習動機分為:“歸附型動機”或“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奧蘇貝爾(Ausubel)從影響學業成就的角度將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三種。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容指向可以分為直接性學習動機和間接性學習動機。比格斯則通過研究發現,學生通常表現出來的學習動機主要有表層動機、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學習動機是大學生在公共基礎課學習過程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
二 研究目的
以調查數據為主要依據,分析和探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公共基礎課學業成績的關聯性,從而引導公共基礎課教師吸納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引導學生采用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撐。
三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是江蘇某地方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以大三學生為主的100名本科生。其中,男生60名、女生40名;理科生86名、其他專業門類14名;二本學生80名、三本學生20名;被調查學生家庭住址屬于農村學生50名、集鎮學生22名、城市(含縣城)學生28名;被調查學生就讀的高中地點屬于農村中學12名、縣城中學42名、地市級及以上城市一般高中14名、地市級及以上城市重點高中32名。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是經過該課題研究小組在充分醞釀和集中討論基礎上制定的一份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資料;第二部分是問卷內容。個人資料部分不涉及個人隱私內容,也不涉及姓名、年齡等信息。問卷內容共54道題,每道題有四項選擇答案,即A贊同;B有點贊同;C不太贊同;D不贊同。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客觀而公正地就每道題選一個答案;問卷使用的語言是漢語,采取不記名方式,由課題小組成員對面向全校開放的公選課班級隨機分發給100名學生。本次調查問卷共分發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為100%。
五 調查結果
根據100名學生所選問卷調查的54道選題,結合動機的種類分別用下面圖表來表示(有些選題的所屬種類有重疊):
從表1可以看出,完全贊同自己的公共基礎課學習產生于內部動機的為41.3%,而有點贊同的比例占30.9%,不贊同的占11.8%。這充分說明,大多數學生基本認可公共基礎課學習應該是自發的一種認知活動,是與公共基礎課學習興趣緊密相連的。有了對公共基礎課學習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才能為之不斷努力,面對各種挑戰。同時,完全同意外部動機與自身公共基礎課學習有關的占38.3%,占了總數的1/3以上。這說明,學生學習往往不是對公共基礎課直接發生興趣,而是通過公共基礎課學習達到其他目的,實現其他愿景。
從表2得知,近景直接動機和遠景間接動機的四個選項都相差不大,上下不超過4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學生公共基礎課學習動機一半是由遠景直接動機驅動,一半是由近景間接動機驅動。也就是說一半是對于公共基礎課學習的內容和結果產生興趣,而另一半是與公共基礎課學習的社會意義以及自己未來的前途相關聯的。
表3說明,完全贊同或基本贊同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與大學公共基礎課學習相關聯的分別占43.0%、31.7%;34.0%、26.3%;40.0%、27.6%,而不大贊同或不贊同的人數不超過21.8%。從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認為公共基礎課學習的求知欲和公共基礎課學習的興趣呈正比。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需要尤為重要,它能鞏固公共基礎課學習的求知欲,從而形成穩固的學習動機。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公共基礎課能滿足以后的工作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能為以后工作帶來助益。別人的贊許,自己和長者的鼓勵或認可是附屬內驅力的表現。持附屬內驅力與公共基礎課學習相關聯觀點的學生也占40.0%和27.6%。由此可見,教師的贊許和同學的鼓勵以及親屬的肯定或表揚對于大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學習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表4可以看出,完全贊同或基本贊同成就動機、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三種動機與公共基礎課學習相關聯的百分比相差并不明顯。由調查數據得出,多數學生認為公共基礎課學習必須有興趣來支撐,而不是靠外界的誘因或獎懲加以維持。但是有40%學生認為公共基礎課學習也需要表層動機來維系,升學、獎勵、懲罰、取悅于老師等外部因素或“要我學”觀念也影響著公共基礎課的學習。
表5說明,完全贊同或基本贊同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與公共基礎課學習有關聯的人數相差也不明顯。甚至認為工具型動機大于融入型動機人數多出1~2個百分點。由此看出,學生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目的而學習大學公共基礎課,如通過某些考試或獲得某些職位的工具型動機絕對不在少數。
六 啟發與建議
根據以上五個表格的統計數據來看,動機種類在學生公共基礎課學習行為上的表現以及各種動機驅動影響程度是不同的。(1)著力啟發內部動機,將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相結合。(2)被調查學生的近景直接動機和遠景間接動機關系結合較好,兩者百分比相差不大。(3)多數學生認為認知內驅力與公共基礎課學習關聯度緊密無可厚非。但是,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相比,贊同或基本贊同附屬內驅力的比例略大于自我提高內驅力比例的現象值得教師關注。(4)在調查成就動機、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與公共基礎課學習關聯度中,除了完全贊同成就動機與公共基礎課學習關聯度百分比高出其他選項6個百分點以外,其他贊同或基本贊同所有選項的百分比相差無幾。由此可見,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對于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