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何自然《語用學概要》以及國外相關研究,結合筆者的觀點,文章概述了兩位學者專著中關于語用指示的介紹,從語用角度將指示的定義,指示語分類以及用法做了簡要的歸納概括。
【關鍵詞】語用 指示 指示用法 非指示用法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64-02
一 定義
指示作為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使用術語,Deixis出自希臘語,它是指通過語言來指稱。指示這一術語指的是在言語活動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說話人及至少一名聽話人參與的這種典型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對參與者所談及的或暗含的人物、事物、事件、過程及活動,它與所創建的言語活動中的時間空間情境有關,需要參與言語活動者的話語行為來維系。
意指語用指示這種語言現象通過指示詞表達的已經超出其本身的詞典意義,而且需要通過言語活動參與者,同時要聯系話語上下文語境才可確定其所指。指示詞指那些具有指示功能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定冠詞即表示時間地點的副詞如:I,he,this,now,here等等以及其他具有指示功能的詞語。如果離開了一定的語境,無法捕捉到其要傳遞的信息:(1)他去了那。
如果沒有語境,也不知道該話語發生的情境,只是孤立地看這句話話,沒有人能夠知道,句中的他是誰,也不知道句中的那是哪。因此指示要產生語用意義,在話語活動中必須要有指示詞語或者相當指示功能的詞語,并且需要聯系具體的語境,語言行為者與受眾了解話語創設的情境。當然不是所有的指示詞語都局限于指示用法的。以下將談到指示詞語的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二 指示語的指示用法
Levinson把指示語的用法具體分為姿勢型用法(gestural usage)和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age),Fillmore年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到這對術語。何兆熊與何自然在其專著中將該對術語翻譯成手勢型用法和象征型用法。
1.姿勢型用法
姿勢型用法顧名思義,需要借助于身體語言來傳達。比如用手指,用手比畫;用眼睛瞄,使眼色;甩頭等等,這些作為語言外的手段需要與語言同時進行,作為輔助,因此,要理解這些手勢型指示詞語就必須要置身或者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景。如一新生剛入學,學長帶著他參觀學校,介紹中有這樣的話語:(2)那邊是咱們學校的體育場,那邊是食堂,那邊是學生宿舍。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話,但是沒有看到說話時的情境,我們沒辦法搞清楚體育場、食堂、宿舍究竟在哪邊或者說到底那是哪?
2.象征型用法
與手勢型用法不同的就是,象征型用法不需要還原或者置身產生話語的具體語境,也不一借助身體語言。何兆熊在其專著《新編語用學概論》(2000)中提到:只需要知道包括交際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在內的更大范圍的時間地點及參與者,具備一定的語境知識即可。
另外何自然指出象征用法盡管有指明的對象,但卻沒辦法通身體語言來指出指稱對象,比如說打電話。(3)He is studying in this city。(4)How is everything going there?例(3)中如果知道這句話是在長沙說的,那么this city毫無疑問是指長沙了。例(4)電話中,如果我們知道是給在長沙讀書的朋友打的電話,那么同樣的there就是長沙了,但是在這里,我們沒有辦法通過身體語來具體指示指稱對象there。
三 指示詞語的非指示用法
所謂指示詞語只是說這些詞語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指示功能,但并不等于說這些詞語不可以作非指示性的詞語來使用。
1.前指用法與后指用法
上文提到的指示用法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有指示詞或有類指示功能的詞語以及依賴于語境。如果語境已經存在于文本或話語之中,也就說這些指示詞語就已經不需要依賴語境了,讀者或者受眾當看到會話文本或者聽到會話,只需知道上下文就能準確知道其所指,這即為指示詞語的非指示用法。指示詞與上下文所指形成一種互指的(co-referential)關系又稱作照應(reference)。例如:(5)John is studying Chinese,he wants to go to China. (6)Here is the 7 o’clock NEWS.
以上例子中很明顯,從上下文中就可以得知例(5)中的he是指前文中的John;例(6)here是指下文中的NEWS。此種指稱關系存在于上下文之中,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韓禮德稱這種關系為內指照應(endophoric reference);在語用學中通常稱為文內照應,它可進一步分為指前(anaphora)和指后(cataphora)或者前指用法與后指用法。像例(5)中he指代前文中的John,這里的he就是前指用法,例(6)中的Here便是后指用法。另外,指示詞語所指不存在于上下文中,而存在于語境之中的稱為文外照應(exophoric reference)上文中例(3)、(4)中所舉即是文外照應。
2.泛指
指示詞語的另一種非指示用法既不是文內照應,也不是文外照應,當然不是前指用法和后指用法,“英語中we和you用以泛指人的用法,here和there在習慣用語中here you are,there we go的用法”。例如:(7)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像這樣的泛指適用于任何情況任何時候,例(7)中的you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是看到這句話或者聽到這句話的受眾都可以對號入座。當然漢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8)冷了,大家注意防感冒,多穿點衣服。
另外何自然還提到一種指示詞的用法,但是沒辦法確定是指示用法還是前指照應。指示詞在文中既沒有可與之照應的先行詞也無需依賴語境,但是其所指卻不言自明。如:(9)他出生于1983年,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他于1976年逝世,相信我不用說他是誰,你也知道他是誰。
句中的他在文本中沒有可以與之相照應的先行詞,也無須依賴語境,讀者自然明白他是指誰。
四 指示的分類
1.人稱指示
“人稱指示語指談話雙方用話語來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謂。”我們所知的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由三個人稱構成的人稱代詞體系,如英語中的I(we),you(you),he,she,it(they);漢語中的我(我們)、你(你們)、他、她、它(他們)。
我們知道第一人稱當指示自己時漢語用單數我,英語則用I。一般常見于演講、個人事跡報告此類主觀性較強的文本中,用以說明自己的觀點,看法見解等等。往往第一人稱復數的情況比較多,相對來說也要復雜得多,此時就要依助于語境來理解。一般指包含聽話人與不包含聽話人兩種情況,如:(10)您安心養病吧!我們過幾天再來看您。(不包括聽話人)(11)您安心養病吧!等您病好了,咱們一塊上西山去玩。(包括聽話人)
此外,出于語用的禮貌原則或者面子理論,時常出現第一人稱復數取代第一人稱單數來指明說者本身的情況,用以表達謙虛,或者降低過錯、挽救面子等等。(12)我們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花瓶是說話者打碎的)
在某些情況下,用復數第一人稱來指聽話人一方面保全聽話者面子,另一方面傳達說著意圖,此類情況也常現于演講、號召中,比如長輩們會經常教導晚輩說:(13)我們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應該時刻牢記并發揚先輩們的優良傳統。(不包括說者)
第二人稱的指示用法常見于照應此種非指示性用法,如前所述的泛指、照應等等。因為但凡使用這個指示用法時,都應是說者與受眾面對面,所以,此處毋庸贅言。在漢語中,因為說者與聽者的社會地位、身份、輩分等的不同,存在著敬辭,一些語言學家將指示分出社會指示一類,用以反映說話者與被談及之人之間的相對地位、身份面目等,而英語中沒有類似的敬辭稱謂。因此何兆熊認為:嚴格地說來,現代英語中是不存在社會指示這一語用現象的。何自然在其專著中也未將其單獨列出。
2.時間指示
語言活動,毫無疑問時常與時間指示聯系在一起的,常見的時間指示副詞和短語有近指(Proximal Temporal):Now,Today等,遠指(Distal Temporal):Then,Yesterday,Tomorrow等。通常以說話人的時刻為準的,所選準的時間參照點不同,所要表達的信息會便會因語境的不同而產生各異的理解:(14)今天是今年語用學的最后一節課。
這里的今天可以理解為元旦節前一天,語用學課元旦節后可能還要上;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學期的最后一天,即今天之后就不再上了語用學課了;今年可以理解為說話時的實際年份,也可以理解為學年,等等。
除此之外,時間指示語往往與時態系統聯系在一起。時態系統可作指示用法,當沒有確指事件發生的時間指示語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選取不同的時態,此時時態系統便完全擔負著時間指示的作用;時態系統也作非指示用法,作非指示用法時:時態指示語用作表達,時態系統指示作為配合:(15)My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June.
在不知道說者具體的時刻,6月份發表,那么此時時態系統便指示著說話時刻肯定在6月份之后的某個時間;但如果,現在是12月,顯然是在過去,那么此時時態系統就不擔負時間指示作用了。
“英語動詞的現在時有一種用法,叫作‘歷史現在時(historical present)’,也就是用現在時的動詞來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漢語中“示現”的修辭手法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用現在時還原過去發生的情況,拉近過去與現實的距離,產生如臨其境、栩栩如生的感覺。另,當與現時確有距離,或者說不存在、根本沒有發生時常用過去形式來表示這種虛擬假設的情況,這里不再贅述。
3.方位指示
同時間指示一樣,方位與空間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詞語,要準確地表示話者的位置或是話者要指示的位置,就必須準確地選好參考點,參照點的不同,理解當然就各異。常見的方位指示詞有Here,there,this place,that place, go(離開指示中心),come(靠近指示中心)等。而參照點的選取也不局限于說話者與受話者,存在著在二者之間選取某一地點的情況,常常伴隨著空間距離為基礎的參照點選取。例如(16)咱老地方見;(17)來我家玩吧。
但是“方位指示詞語的選用并非簡單地以空間距離為基礎,它可以表示說話人的心態、情感等”(何兆熊)。如上例(16)、(17)中明顯可以看出說話者與受話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他們要不是親密的朋友,就是彼此已然很熟悉。Yule認為“心理距離是語用指示的基礎”。
五 先用與反先用
先用(Pre-emptive)現象與反先用(Anti-Pre-emptive)現象,最早由Levinson在談到時間指示語時提出。如,當朋友請吃飯催促我們趕緊過去,我們習慣上說馬上就來,或者說等幾分鐘,而不說具體幾點幾分過去,這就是時間指示語的先用現象:Yesterday,today, tomorrow > Mon,Tues,Wed,Thus,Fri。不過,在人稱指示中也經常存在先用與反先用現象。指示詞的先用現象常存在于口語化的語言或者說者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小,彼此關系較為親近,隨和以及在不太正式的場合。在以下情形中常出現非指示詞的反先用現象:指示語境的缺失:(18)This is John speaking. 漢語中的從兒稱謂:(19)媽媽是不是告訴過你不要在家里面放鞭炮?比較正式的場合、文本、情境等如新聞、法律、合同、重要會議等等。因為某些語體因素(register of language):(20)Somebody didn’t clean the house.
六 結語
語用指示在語用學研究中極為重要,完全能夠講清楚極為困難,因為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情境的不停改變,加大了理解難度,常因為語境的變化進而產生各異的理解意義。不僅要考慮到指示語本身的意義,還要時刻考慮到語境,語篇上下文,因而很多的語言學家又從基本的三種指示中分出社會指示與篇章指示,可見其理解難度。人稱、時間、方位等指示在使用時既要考慮到本身所指、語境,而且還要考慮到使用場合的某些微妙的細節情形。
參考文獻
[1]何兆熊主編.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編著.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自然、冉永平編著.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