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的“九大研究焦點”為基礎,使用抽樣調查法和系統分析法對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及概況總結,以期發掘出生態翻譯學的研究新動態、新方向及新熱點,進一步促進生態翻譯學的深入研究及發展。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九大焦點 調查研究 現狀剖析 熱點發掘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75-02
從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第三屆亞洲翻譯家論壇會上第一次提出“翻譯適應選擇論”,到2012年第三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召開,生態翻譯論的研究和發展已歷時10多年,其研究已演變為“群體行為”或稱之為“組織行為”。經過10多年的理論研究及翻譯實踐,生態翻譯學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有必要對其研究現狀進行剖析和總結,發掘研究熱點、掀開研究冷門,以期促進其整體研究和發展,并推動成熟的理論綜合分析、評價翻譯實踐的運用。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法和系統分析法,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對關鍵詞“生態翻譯學”進行檢索和統計,共檢索到自從2001年至今共計180個樣本論文,剔除其中“關于召開生態翻譯學研討會通知”等11個無效樣本,實際涉及生態翻譯學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的有效論文樣本為169個。以此169個樣本論文為數據源,按照胡庚申教授《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和理論視角》中所提出的九大研究焦點(生態范式、關聯序列、生態理性、譯有所為、翻譯生態環境、譯者中心、適應/選擇、“三維”轉換和“事后追懲”)為出發點,按照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進行分類統計,進而對統計結果進一步挖掘和剖析,從而發現生態翻譯學研究重點及其發展趨勢。
二 現狀調查與剖析
自從2001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主題講座《從達爾文的適應與選擇原理到翻譯學研究》中提出生態翻譯學以來,胡庚申教授先后發表多篇論文及專著,從不同角度對“翻譯適應選擇論”進行論證和總結,在此基礎上系統全面地提出了生態翻譯學。從10多年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肇始于中國且由中國學者首倡的生態翻譯學已引起了國內外譯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興趣,翻譯研究者不斷加入到生態翻譯學的理論及應用研究中來,以生態翻譯學歸類或直接以生態翻譯學命名的各項研究總體上呈逐年增長趨勢,正在向著更大的范圍拓展。
對上述169個有效樣本論文按照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進行分類,理論研究論文樣本為15個,占比為9%;應用實踐論文樣本為137個,占比為81%;余下17個論文樣本為生態翻譯學與交叉學科關系綜述性論文,占比為10%。由此,從數量上看,目前生態翻譯學研究側重于實踐應用的研究,而在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拓展方面明顯不足,亦即國內研究者更熱衷于引用現有的理論來源進行實踐應用的佐證,對理論創新或批判性的研究顯得后勁不足。以下利用胡庚申教授的九大研究焦點,對上述研究方向進一步總結。
1.理論研究剖析
對生態翻譯學理論研究調查發現,15個理論研究論文樣本中,“譯者中心”的研究比重最高,共計4個論文樣本;其次為“翻譯生態環境”的研究,共計2個論文樣本;其他聚焦九大研究焦點的論文樣本寥寥無幾,甚至于“生態理性”、“三維轉換”和“譯有所為”尚無學者涉足。其中僅有胡庚申教授的《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較為詳細地論及“生態理性”、“三維轉換”、“譯有所為”和“事后追懲”等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國內譯者同仁對生態翻譯學理論創新或批評性思考方面尚為欠缺,不免讓人有所遺憾,誠然,這就進一步指出了后期理論研究的方向。
正如胡庚申教授所說,“理論研究的不完備性,是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學術研究的永恒動力。”因而,生態翻譯學的理論研究尚有更為深入和廣闊的空間。生態翻譯學借用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為理論源泉和思想基礎,在關注其中九大研究焦點的同時,可從跨學科、多角度、關聯研究以及延伸研究等方面進一步剖析,構建生態翻譯學的系統研究。例如,從不同翻譯生態系統間的關聯性、整體性進行綜合研究,或者對翻譯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關聯性、相似性、同構性等方面進行“關聯序鏈”的研究;抑或,以知識產權及法律事后追懲為切入點進行研究,進一步發掘“事后追懲”的研究焦點及理論趨向,為生態翻譯學的理論構建提供系統的支撐。
2.應用實踐剖析
近年來,譯界在生態翻譯學理論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涉及文學翻譯、哲學社科翻譯、商務法律翻譯等方面的理論引用及應用實踐。其中,涉及“翻譯生態環境”、“適應選擇”和“三維轉換”等理論視角和應用實踐的調查樣本為110個,占應用實踐的80%,而鮮有運用“關聯序鏈”、“生態理性”和“事后追懲”進行的翻譯實踐研究。
然而,對涉及“翻譯生態環境”、“適應選擇”和“三維轉換”的翻譯實踐的分析,其中不乏思維定式或視覺僵化的,往往是首先簡要介紹生態翻譯學及其研究對象的特點,然后指出譯者該如何進行“三維”(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分析,抑或是結合翻譯對象和所處的生態環境分析譯者該如何進行適應選擇分析,最后堂而皇之得到了“整體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文”。應當指出的是,翻譯視角過于集中,或僅局限于“選擇適應理論”或“三維轉換學說”等幾個譯例簡單分析;抑或,將優秀譯作武斷地歸結于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選擇或成功轉換三維等等,諸如此類皆有失嚴謹且不利于生態翻譯學的發展。
生態翻譯學是一門嶄新的理論,它的出現理應引起更多學者的討論和研究,且應不乏質疑、否定的聲音,從而更好地推動這個新理論的全面發展和完善,最終運用到實踐中。應當指出生態翻譯學尚需在面拓寬和深剖析方面加強其應用實踐研究,其一,當我們提到翻譯生態環境時,往往更關注翻譯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而忽略了翻譯發起者、贊助者、翻譯者本人、譯文的讀者、原文的文本以及譯文文本等構成的翻譯生態環境;其二,生態翻譯學應用實踐中的“適應選擇”不應僅局限在譯者的適應與選擇,還應關注翻譯出版商、贊助人等在討論翻譯的傳播與接受時的適應與選擇;其三,“事后追懲”的應用研究尚未拓寬面的研究或進入深入研究,并多集中在口譯應用實踐。總而言之,通過調查研究及分析,鮮有學者具有“自說自話”的意愿、信心和能力,這正是生態翻譯學發展需要進一步構建和提倡的。
三 結束語
生態翻譯學,是將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翻譯學進行有機結合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產物,作為后現代語境下的翻譯理論形態,是當代翻譯學界理論研究的延伸與轉型。在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中,無論是理論研究欠缺,抑或是應用實踐偏頗,一定要擺脫“照著說”和“接著說”的僵化思維,提倡“自圓其說”的創新精神和意識,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體系的建構,進一步深入證實和證偽,不斷拓寬生態翻譯學研究的領域和視野。正如王寧教授所說,“生態翻譯學還任重道遠,它距離一個成熟的翻譯學子學科還有著相當漫長的路要走”,希望本文能為生態翻譯學的發展做出有益探討。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韓魏.對翻譯生態環境、適者生存的重新審視[J].外語學刊,2013(1)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和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
[4]胡朋志.選擇與倫理——評胡庚申教授“生態翻譯學”[J].英語研究,2009(3)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
[6]王宏.生態翻譯學核心理念考辨[J].上海翻譯,2011(4)
[7]王寧.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J].中國翻譯,201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