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語言逐漸流行,成為當前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與此同時,在網絡語言對高校學生思想觀念影響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有必要對網絡語言的利弊做重新的審視,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的教育教學價值,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增強教學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從而使高校思政課堂教學質量獲得切實的提升。
【關鍵詞】網絡語言 高校思政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089-02
在信息時代,網絡快速普及,各種思想借助網絡傳播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網絡語言也隨之誕生,并且頗受學生群體的歡迎。同時,網絡語言在學生群體中的大肆流行也給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和挑戰,加大了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難度。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堂教學要想走出當前的困境實現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將網絡語言與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相結合,選取其中有教育意義的語言作為思政課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提高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 網絡語言對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影響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網絡語言之于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將其運用至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既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更好地達成教學目的;但同時也會給高校思政課堂帶來危機和挑戰,使得教學效果下降。從有利的一面來講,積極健康的網絡語言對人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促進的作用,而這正與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目的不謀而合。在開放、自由、平等的網絡空間中,青年的創新熱情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在網絡中他們樹立并得以實現自我的主體價值,在受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文化差異約束相對薄弱的網絡中,青年的主體話語權得以充分的發揮。網絡成為各種思想交流的平臺,其中新鮮感和時尚感滿足了網絡主體的身心發展需求,使網絡主體的知識視野和思維認知能力得到擴展和提高。大學生通過網絡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這其實就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其人格尊嚴的途徑和方式。在一些如“青春中國未來有我”“不拋棄不放棄”等有正能量的網絡語言中,充分體現出當代青年的社會主體意識,這些語言既展現了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較強的創新精神,同時也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關心、對社會的擔當。在創新作為高校教學人才培養主要目標之一的背景下,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對網絡語言的創新,既完成了其對情感和思想表達的需要,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網絡語言對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不利的角度來講,網絡是虛擬的、隨意的且多元化的,網絡僅是信息和思想的承載體,不具備對信息的選擇能力,真正對信息做出選擇和判斷的是網絡主體。因而,在眾多的網絡語言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道德低下、缺乏理性的語言的存在,隨著這些語言在大學生生活中的進一步滲透,大學生的自我克制和約束能力以及辨識能力將被削弱,而這些也都體現在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認同感的降低以及在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等方面的淡薄,這些消極現象的出現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難度。
二 網絡語言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消除話語內容差異,融合課堂教學雙主體的話語內容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或說教式的教學方法,使得思政教學的教學語言有較強的“說教味”和“學究味”,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政教學更側重于對人思想的教育,因而相比知識技能的傳播而言,其育人的職責更強,但育人并不意味著說教,真正的育人是教師在無形之中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而不是站在講臺上說教。另外,高校的思政課教師除了承擔教學職責之外,也承擔著部分科研任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和開闊學術視野,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但部分教師由于長期浸潤在科學之中,不知不覺中習慣使用一些晦澀難懂、深奧難解的語言,將這些充滿“學究味”的語言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但未必能得到預想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活用一些當前比較流行的網絡語言作為教學語言,一方面借助網絡語言來豐富教學語言表達,增強學生對思政課堂教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借助網絡語言來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避免雞同鴨講現象的出現。比如思政課上教師教導學生要時刻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也可以說鼓勵學生時刻充滿正能量。再有“給力”“out”“抓狂”等也是當前使用頻率較多的網絡語言。但需要注意的是,將網絡語言運用到思政課堂教學中是為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而教師要活用、善用網絡語言,但過度的使用則會使課堂教學失去其嚴肅性,變得低俗和喧鬧,所以教師需要慎重把握其中的分寸。
2.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增強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第一,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思政教育中最主要的基地,基于對思政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考慮,高校思政課堂教育語言的使用應與我國的國情緊密地聯系起來。與此同時,高校思政課堂作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與中國本土的語言文化相結合,運用中國本土語言文化來對馬克思主義做中國化的詮釋。第二,在高校思政課堂教育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的時代性,確保思政課語言與時代發展同步。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的結合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網絡語言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是大勢所趨。鑒于此,在網絡普及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也需要不斷更新其教育理念,確保課堂教學的思維與學生的思想同步,從而教授給學生更具實用性的知識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可利用網絡語言對當前社會或國際的一些熱點時事或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在尊重實情的基礎上對事件做客觀的點評。同時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網絡語言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存在溝通和認可的可能,既能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認同感,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又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嚴謹性和其意識形態的完整性。
3.理清思想價值誤區,促使學生正確判斷網絡語言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網絡的存在固然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但是網絡對信息的辨識能力較弱,網絡在傳播各種正面信息的同時,一些社會問題也借助網絡而獲得進一步的擴散和傳播。同時,通過對部分網絡語言產生背景的觀察和研究不難發現,有效網絡語言的產生實際上反映了一種集體性的社會現象,比如“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這句話實際描述的是人面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無奈、焦慮、失意的情緒,而這種情緒都是社會轉型階段比較常見的情感狀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網絡語言雖然引起了大眾的注意、追捧,幫助大眾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但是大眾或者具體到大學生群體其對網絡語言的價值評判卻顯得相對滯后,缺少深入的價值判斷。大多數學生對網絡語言的價值判斷多是受到同學的影響或隨著自身情感思維的成熟而逐漸將其消化,換句話講,學生對網絡語言的認知基本與思政教學無關。鑒于此,隨著網絡語言的不斷推出以及傳播越來越廣,高校思政課堂教學需要做好應對措施,引導學生對網絡語言做出正確的認知,科學判定網絡語言的價值,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參考文獻
[1]朱瀟瀟.網絡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語言藝術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10(5)
[2]朱瀟瀟.論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語言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6)
[3]王慧智.網絡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