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教育是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與寫作均以寫字與識字為重要基礎,對于小學一、二年級來說,寫字與識字是教學重點。”
【關鍵詞】小學 低年級 詞串識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11-02
小學語文教材識字課文中,詞串識字是很重要的一種類型。本人已經帶了兩輪的低年級,其間困擾我的是如何讓學生牢記生字詞,準確規整美觀地書寫生字詞?我統計了一下,蘇教版一、二年級語文課本(四冊)共編入詞串識字17課。《語文課程標準》從三個維度提出“識字和寫字”教學目標。“識字、寫字教學并非機械地將一種工具傳授給學生,需要通過識字寫字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情趣陶冶,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詞串識字可以產生“一專多能”的教學效果。“一專”的內涵就是識字與寫字。“多能”的內涵就是提升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審美水平,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此外,還要為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一 詞串識字教學的優勢
1.對識字課文中的詞串識字充分利用,將識字與寫字作為第一任務
要讓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對不能表形、表音的單字學習,那是十分單調、枯燥的,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勉強學了,也是學得快,忘得快,難以深刻牢記。若把生字編成韻語,學生讀起來就會順口很多,而且聲音十分悅耳,不僅與小學一、二年級的學情相符,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傳統的啟蒙識字教材像《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等大部分都為韻語,由于學習效果顯著,因此能夠得以流傳至今。詞串識字積極借鑒了傳統識字教學中的優秀經驗,對于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效果。
2.詞串識字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事物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
以小學一年級下冊識字1為例,教材內容為“春雨、春風、春天/燕子、布谷、蜜蜂/小草、柳樹、嫩芽/梨花、杏花、桃花”,通過這些內容學生就會對春天的特點有所了解,知道春天的小草、柳樹是什么樣子的,春天來了會看到哪些小動物,什么果樹會在春天開花。再以小學一年級上冊識字2為例,具體內容為“鬧鐘、太陽、小鳥/穿衣、下床、起早/洗臉、刷牙、用餐/上學、升旗、做操”,小學生一天的生活常規都包含在這些內容中,養成良好的起床習慣,不遲到,按時上學。詞串內容呈現出這樣的早晨圖景:“太陽”笑瞇瞇地升起來了,調皮的“鬧鐘”丁零零地喊著“懶豬快起床!懶豬快起床!”枝頭的“小鳥”歡快地唱著悅耳的歌聲。使一年級的小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晨光是多么美好,真切體驗到早晨的美麗。很顯然,詞串的編排對于提升小學生的事物認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具有顯著的作用。
3.詞串識字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發展小學生的想象力
以小學一年級下冊識字6為例,具體內容為“晚上、星星、亮晶晶/奶奶、爺爺、小丁丁/蒲扇、竹椅、螢火蟲/北斗、牽牛、織女星”。這里面“亮晶晶”是形容詞,用于描述,別的都是對人或事物表示的名稱。詞和詞相互間不存在關聯。例如并沒有明確交代誰坐著“竹椅”,誰搖著“蒲扇”,什么地方飛著“螢火蟲”,“北斗、牽牛、織女星”與“奶奶、爺爺、小丁丁”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等。但學習了本課,學生們看圖編故事:夏天的一個夜晚,祖孫三人一起乘涼,望著滿天的星斗,爺爺或奶奶將美麗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述給孫子小丁丁聽。學生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
二 運用好詞串識字教學的策略
1.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低年級孩子學習了漢語拼音、常用漢字筆畫、寫字筆順規則,認識了常見的偏旁部首,懂得了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如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這就初步具備了認讀漢字的能力。只要我們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調動其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夠逐步形成小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教學中,通常指導兒童按照下面的程序自學生字:首先,自讀課文,并在課文中畫出生字(詞);其次,自己拼讀生字字音(自己拼讀詞語讀音),從圖中找出與詞語相關的圖像;最后,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記字方法等。
如一年級下冊識字5的內容“夏天、臺風、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蟈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這課生字中的“夏”“雷”兩個字是教學的難點,老師就可以結合生字的特點,借助多媒體予以突破。為了讓學生了解“夏”的字形跟字義的聯系,教師可出示一個烈日炎炎、驕陽似火的“太陽”,讓學生理解“夏”字是夏天陽光(丿)刺眼(自),于是手拿東西遮在眼目上,天氣太熱,光著腳(攵)。“雷”字的上部分容易寫錯,老師可將易錯的部分用紅顏色予以強調,并演示正確的筆順。
本人以往的教學經驗中,經常采用機械的識字方法,學生只能依靠枯燥乏味的反復認讀和課后大量的機械抄寫,并未通過積極的思考去精細分析生字的形、音、義,因而識記的效果不好。只有當學生發揮了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記字效果才好。我們班有個學生這樣來記“攀、樊”字:這個“攀”就是“雙木加雙叉,大字底下拿手抓”;而“樊”字是“雙木加雙叉,大字底下不拿手抓”。學生憑借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來記“攀”和“樊”字,恐怕一輩子都忘不了。
2.圖文對照,將詞語與該詞語所表示事物的圖進行相似聯系
詞串識字要發揮課文中插圖的作用。詞串里的圖不僅是為了美化課文,更是為學生學習詞串打基礎。正確有效使用插圖,不僅能幫助兒童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能幫助他們進入詞串所創設的情境。如“春天、春風、春雨”,“春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就把柳條畫成搖擺狀,也就間接地畫出了“春風”。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識字6,內容為“噴泉、雕塑、音樂廳/花壇、草坪、林蔭道/大廈、電梯、停車場/轎車、地鐵、立交橋”,要求學生將一張張詞卡貼在語文書相對應的插圖旁邊,按照對號入座來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詞義。圖文對照,是幫助學生理解詞義的重要手段。
3.教詞串,一定要讀,而且要誦讀
什么是誦讀?誦讀也是朗讀,不過它跟朗讀相比,有如下特點:一是誦讀更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即“熟讀成誦”。為什么要讀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說過:讀書就像吃水果,囫圇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須細細地咀嚼,品一品,嘗一嘗,滋味自然知道。我們常說,要讀出味道來,就是這個意思。二是更注重體驗品味,感情投入。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如學習一年級上冊識字3,內容為“公園、綠樹、紅花/小橋、流水、寶塔、轉椅、火車、山洞/滑梯、蕩船、木馬”,就要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過電影”。也就是說,要迅速地把文字符號轉換成直觀形象的事物,想象孩子們在游樂園玩耍的情景,有的玩滑滑梯,有的玩騎木馬,有的玩過山洞……
4.借助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高效識字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1)識字與語言情境相結合。教師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2)識字與閱讀相結合。“認寫分開,多認少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識字提速”,使小學生及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3)識字與識字方法相結合。編故事識字、生活識字(如認識廣告、商品標語、報紙、雜志等)、剪貼識字(動手活動和動腦活動結合在一起,學生的記憶力更強)、隨文識字、拼音識字等。
回想自己以前教學詞串識字,一詞一頓,像認讀一串各不相關的詞,機械、干癟。其實,詞串識字是有意境、有韻律的詞語串聯,我們要讓學生把它作為一首小詩來讀。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