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課堂,簡稱“微課”,是指以相對獨立的知識要點為中心構建的課堂。由于其容量小,時間短,內容集中具體,知識要點一般不可再分且自成體系,能集中反映授課者駕馭課堂能力的獨特優勢,被招教考試、職稱評審、觀摩教學、學術研討等活動廣泛采用,也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與愿意從事教學工作的大學生的高度重視。本文從微型課的特點出發,探索如何駕馭微課,提高微課授課能力與授課藝術等相關問題。
一 掌握微課的基本特點,把握微課的基本要素
1.微型課堂的基本特點
第一,容量小。一節微型課一般只聚焦一個知識點。如歷史微課:五四運動的爆發原因;語文微課:荷塘月色的修辭特色;物理微課:小船渡河的最短時間與最短位移;數學微課:均值不等式的靈活應用。第二,時間短。一般規定為10~15分鐘,是正常授課時間的1/3左右。按照實際參與活動的具體要求而定。第三,基元化。內容具有不可再分性,一般不能再劃分為更小的知識單元。第四,自主性。教學目標清晰,教學過程完整,知識信息完備,內容自成體系。第五,便捷性。能讓受教育者最直接、最便捷地得到最需要的知識,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能讓旁聽者(如評委們)最直接、最便捷地領略授課者傳授知識的風采和魅力,教學的功底和課堂背后的故事。
2.微型課堂的基本要素
第一,導入要新穎。最吸引學生與評委注意力的是課題的切入藝術。由于微課時間短的特點,要求授課者不繞彎子,切入話題與授課內容關聯緊湊,新穎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引入課題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設置一個疑問或懸念,引入課題;可以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出發引入課題;也可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進入課題等。第二,目標要清晰。微型課堂的教學任務一般比較單一,教學過程中不必要過多地拓寬加深,擴大教學目標,使聽者精力分散。第三,過程要嚴謹。微型課堂的課堂設計要精敲細琢,結構緊湊,程序簡略,嚴密細致。第四,信息要準確。微型課堂選取的材料信息,要有較強的科學性、針對性,尤其要有較高的準確性。第五,語言要精練。最能體現講授水平的是語言組織能力。微型課的時間短,講授的語言必須精練。第六,收尾要利落。微型課堂的收尾小結必不可少。它是課堂內容要點的歸納與強調。講好了,能對整節課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可以使課堂印象深刻,可以使學生減輕記憶負擔,讓所有聽課者回味無窮。由于微型課堂時間短的特點,總結的方式必須快捷,表現為干脆利落。
二 突出微課的精細特色,體現時代的創新精神
1.精心取舍課題內容
微型課堂的時間僅有10~15分鐘,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呈現自己的教學水平,必須首先精選課題內容。如果所給課題很具體,可以直接按照課題要求分析探討;如果課題只是一個課文題目,那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據教學重點和文本特色確定教學內容,既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精心提煉教學過程
第一,切入課題要精心提煉。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切題,都要求與課題關聯緊湊,新穎,迅速切入。第二,講授線索要清晰明確。微型課堂盡可能只有一條線索。在這一條線索上顯露內容主干,剪掉可有可無的側枝旁葉。必要的論據要求簡而精,短而明。要求巧妙啟發,積極引導,不會引發新的疑問。
3.充分體現個性特色
微型課堂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亮點。這個亮點,可以是深入淺出的講授,可以是細致入微的剖析,可以是激情洋溢的朗誦,可以是精妙完美的問答,可以是幽默生動的語言藝術。微型課堂教學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提升駕馭微型課的水準。
4.力求符合創新精神
盡管微型課堂時間短,老師也不能一講到底。要創設情境,師生互動。要突出主體,師導生動。必要時,可以進行師生角色轉換。必要時,可以讓教學程序倒裝??梢允褂贸H瞬挥玫姆绞?。盡可能在微型課堂上體現創新精神,為自己的微課加分。
三 增加微課的技術含量,提高微課的藝術水平
1.使用多媒體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微型課堂也不例外
不僅授課內容可以用幻燈片呈現,還可以借助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擴充授課容量,增強授課效果。對于參賽的微課課件,更要全程錄像,不斷剪接修改完善。使用的各種媒體技術要剪接得天衣無縫。
2.微型課堂像常規課堂一樣,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微型課堂的藝術性表現在講授人的精心構思、精彩表演。由于時間的限制,課堂的構思要獨具匠心,課堂素材要精心篩選。受時間的限制,語言準確簡明顯得更為重要。有經驗教師的課堂表演猶如盛夏美麗的澗泉,流淌中有舒緩和急遽,表現為抑揚頓挫,清晰,幽默生動,邏輯性強,富有感染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把自己將要講述的內容結合要說的話語,以及將要采用的表達方式、手勢、表情,要注意的關鍵字、關鍵詞,能在自己的思維中過一遍顯得非常必要。
四 結束語
最后要指出的是,對于簡單的、以講解某個獨立的核心概念而言,微型課堂可能更適合,而對于復雜的教學內容,可能不太適合。微型課堂真正進入學校的時間不長,必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微型課堂的發展潛力無限,代表了現代教育的發展潮流,各位教師應抓住這一新的契機積極探索。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