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分英語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重視不夠,認識不清,模式欠缺。教師需要梳理整體英語教學法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學情創造性地再構文本,閱讀前注重對學生圖式差距的激活,閱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閱讀后注重幫助學生提煉信息,掌握能力,形成習慣。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目的 圖式差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41-01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就小學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級:能看圖識字,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單詞,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小故事。二級:能根據拼讀規則讀出簡單單詞,能讀懂教材中簡單的指令,能看懂賀卡所表達的簡單信息,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短文,并養成按照意群閱讀的習慣。近年來,閱讀作為一項重要的語言技能,受到了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師的極大關注。圍繞閱讀理論與教學模式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朱東陽(2009)闡述了閱讀教學中詞匯學習時機的把握;宋霞菊(2009)論述了當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潘開英(2010)從教學時間、教學比例、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實施語篇教學的策略。然而,長期以來,我校英語教師對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視不夠,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為改進我校閱讀教學的現狀,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現就我校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進行分析。
一 存在的問題:理論不清,模式混淆
一直以來我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不是把英語閱讀教學當成一般的課文教學:講解生詞——提煉問題,過分重視詞匯教學,忽略閱讀訓練;就是把閱讀教學當成課外閱讀:解釋生詞——對對答案。匆匆走過場,沒有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成了一句空話。正因如此,學生在閱讀中遇到新的單詞,立即產生畏懼,無所適從。遇到篇幅較長的文本,不能運用良好的閱讀策略,迅速捕捉語言信息。不具備語篇分析能力和從文本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的閱讀興趣低下,閱讀能力欠缺。
造成閱讀教學此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是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相關理論不清楚,沒有形成適合自己、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模式。著名的英語教學專家王篤勤在其《英語教學策略論》中指出,“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策略性。”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策略的實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理論。當教師對閱讀教學理論沒有一定的認識之前,是無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因此,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
閱讀教學的文本通常是一個獨立的語篇,本身就具有作為語篇的語義功能、語用目的和語境。因此,任何試圖割裂文本,提煉詞匯、語法的教學方法都違背了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都不可能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技能。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的整體語言教學法應該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遵循的原則。
整體語言教學法強調,語言是一個整體。語言能力的培養是整體性而不是割裂性的。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能力的前提下,保證語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大量的自然的語言環境,將文本看成一個功能完整的整體,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智力、情感的載體,教學應從閱讀、理解全文開始,在此基礎上展開各項教學活動。
二 解決的方法:依附文本,再構文本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為冀教一起版,到中高年級時語篇教學已經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并不是每篇閱讀材料都適合我校學生的學情。而教師在進行語篇教學時卻過分依賴文本,分毫不差地迎合文本。造成的結果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失去了靈活性和想象力。學生在學習中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毅力。為了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文本。
1.結合學情,再構文本
教材是通用的,學生卻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再構文本。或適當地降低難度,或適當地拓展知識內容,使閱讀文本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生。
2.結合自身,再構文本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專長,在進行文本再構時,教師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有些教師擅長表演,可以根據文本的需要增加一些表演、對話的內容。有些教師擅長閱讀,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本含義。揚長避短方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閱讀教學的學習。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技能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專項技能之一。閱讀技能的培養是在閱讀教學中整合進行的,教師只有對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才能夠有效地開展教學,從而形成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