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有了古詩學習的鋪墊,學生升入中學學習古文言時才不會感到太突兀。但在教學時,大部分教師把背誦詩文、翻譯詩句作為重點,卻忽略了對詩歌意境、詩歌主旨這個難點的把握。筆者認為詩歌意境、詩人情感固然考試時不考,但詩歌意境的體悟、詩歌主旨的把握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突破詩歌意境和主旨這個難點呢?
一 用多媒體
考慮到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邏輯能力,我們可以用許多措施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快速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很多教師喜歡用圖片、視頻、音樂等資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是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小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可以投影幾張和詩歌意境相似的圖片,結合這組圖片,教師配樂朗誦詩歌,學生不但用視覺上的感官體會這首詩歌的意境,而且用耳朵來感悟教師的深情朗誦,可謂有聲有色,這是視聽的盛宴,小學生馬上就可以了解詩歌的空曠孤寂的意境,再結合教師投影的作者介紹,文章的主旨就不難攻破了。
二 知作者
我們知道作者的信息對詩歌的主旨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詩人不幸的經歷,像杜甫不幸的經歷,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的詩歌為何憂國憂民的多,而充滿喜悅的情感少,因為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之時,生活備受折磨。在成都因為嚴武這個朋友的幫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過了一段安定平靜的生活,他的詩歌調子不再是“沉郁”的特色,而是有點清新、寧靜,富有生活氣息,如他的詩歌《春雨》《絕句》等,就表現了杜甫當時喜悅的心情以及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可能有人擔心,小學生對作者的這些信息并不能完全知曉,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整理、了解詩人的這些信息,如印發資料、投影作者信息等,幫助小學生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作者介紹。
三 曉詩意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理解詩歌的能力不足,需查閱詞典和課下注釋來理解詩歌意義,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了解詩歌意義的方法。如查閱字典,如杜甫的《春雨》中的“乃”有多種意思,要結合詩句“當春乃發生”了解它是“才”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背景是這場春雨被期盼已久,所以才有看到春雨滋潤大地,詩人無限欣喜。理解詩意還要教會學生了解古代詩歌遣詞造句的規律,如理解古詩歌中的“換”“猜”“調”“補”等方法,詩歌的語言簡要,一個字可以換作幾個字,如李紳的《憫農》中“春種一粒粟”理解為“春季種下了一顆粟米”,一個句子中一個字要翻譯成一個詞語,這就是“換”;辛棄疾的《清平樂》中“白發誰家翁媼”就應該調換為“誰家白發翁媼”,這是“調”;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香爐”到底是燒香用的爐子,還是別的什么,通過對整首詩歌的揣摩,才理解原來這是描寫美麗的山水的詩句,看來不會是什么燒香的意義,而應該是山名,這是“猜”;“補”就是善于想象,如理解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一句,想象有一條小舟停在寬闊的江面上,周圍空無一人,只有一位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風雪之中釣魚,這是多么孤寂凄涼的意境啊,詩人想表現的意境不言自明,詩人想表現的情感也流露出來,“江雪”就是詩人生活的惡劣環境,詩人借此詩表達不與當朝權貴們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
四 察意象
古代詩歌的意象很重要,有許多意象的內涵意義已經約定俗成而成為固定意義了,幫助學生搞清楚意象的意義內涵,可以了解詩歌的意境和主旨,如杜鵑的意象有歸去、凄涼、愁苦的意義,柳的意象有離別、春天的意義,菊、梅、松、竹子等意象有高潔情操的意義……月亮的意象內涵有思念之意,如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輪秋”的“月”就有思念的意思,從最后的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可以印證;水的意象意義很多,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流”水的意象意義是“離別”之意,而《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江水”又有“思念”之意……
每首詩歌意象的意義不同,它所營造的意境和表現的主旨也不同,我們要教會小學生抓住這些詩歌的重要意象來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尤其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積累意象意義的意識,幫助他們養成鑒賞古代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 找“情詞”
我們都知道,古代詩歌的意境和主旨的把握還和主旨句有很大關系,這個時候我們要教會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有的詩句在很多地方透露了詩歌的意境或主旨,像《春夜喜雨》,在題目上就能找到情感詞“喜”字,從而了解到詩歌表現了見到盼望已久的春雨時喜悅的心情;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題目中的“不遇”就流露出詩人遍尋不到隱者的無限失落之情。有的詩句尾句或尾聯中可以找到一些表達情感的詞,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在尾句“思君不見下渝州”的“思”字上表達了對相隔遙遠的朋友的無限思念之情;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獨”二字就流露出詩歌孤獨寂寞的意境。
當然,領悟一首詩歌的意境和主旨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我們都不能脫離原來的詩歌意境,憑空想象,不論使用哪種方法,我們都要放在詩歌中體會,不能脫離詩歌,不能改變原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