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門自然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它以觀察、實驗為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可以將學生的智慧與創造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同時在探究的活動中,體驗到實驗現象與得出結論帶來的樂趣,增加學生的好奇心。
【關鍵詞】預習 初中物理 學生參與 協作精神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54-01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是物理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以物理知識為基礎,利用科學的探究方法,經過科學的探究過程,得出探究結果,體驗實驗探究過程與得出結果的快樂與成就感,既增強學生的信心,又提高他們動手操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一 學生預習,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都是學生帶著教材進入教室,教師從頭到尾講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及實驗誤差,學生一味地聽,感覺很茫然,聽得一頭霧水,久而久之就對物理實驗沒有了興趣。物理教學中,實驗是最能吸引學生的環節,要想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就要上好每一節實驗課,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1)對于每次實驗,學生都會對過程和結果有疑惑,讓他們預習時提出問題與質疑,帶著問題走進物理實驗室。當疑惑解開時,也達到了本次實驗的目的。(2)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很多新的知識要靠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取,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提前預習將要學習的實驗,獨立思考,自由地去探索。(3)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學生在預習時,可以提前認識實驗器材的使用規則和實驗原理、實驗步驟以及實驗電路圖,也會思考為什么會這樣設計實驗,為什么要使用這些儀器,器械可以怎樣改進,怎樣減小誤差,這樣學生會對此次實驗做到心中有數,轉被動為主動,主動探索研究。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又使他們更加熱愛科學、運用科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好物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中學物理實驗主要有以下幾項:(1)基本儀器使用;(2)測定性的實驗;(3)驗證性的實驗;(4)探索性實驗。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我在實驗教學中,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要親手做一遍,因為經過幾次實驗課,我發現實驗中總是優等生扮主角,差生扮配角,差生有時僅僅是觀眾,沒有動手和分析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實驗失去信心,對物理學習失去信心。為了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我對學生進行分組,優生和差生搭配,把組內的角色進行分工:讓優生先操作,并且邊操作邊講實驗步驟,讓差生做記錄,然后優生和差生互換。如做平面鏡成像實驗,按照上面所說的步驟來做,最后優生和差生共同找出問題或錯誤,這樣差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夠親自參與,真正進入角色,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活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好地培養每一位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 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學生在一個班里學習,學生之間存在差距,有些學習好的學生喜歡獨立實驗,不愿與其他同學合作,認為自己有操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些差生也不愿與同學合作,殊不知,物理實驗中有很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教師要使學生體會到互相協作可以解決很多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認同協作的力量,發揚合作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式:(1)合理分組。每組兩個或三個人,選出一個組長,也就是本組的“帶頭人”,組長一定是成績優異者,動手能力較強,得到大家公認的能夠帶領本組成員的學生。(2)組員分工明確,認真協作。組長分配工作,有操作者、記錄者,然后分工互換,進行明確的分工,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同學之間做好協調,互相交流,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
四 教師輔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導”,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導學習興趣,導學習方法,導自學能力,導自我創新。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講解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語言精確,抓住重點。(2)講解要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3)講解要有啟發性,教師給學生適當的點撥,盡量讓學生自己找出實驗中的問題,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4)講解提示物理的規律性,讓學生明白實驗的結論。
總之,作為物理教師應利用課堂中的有限時間來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學生親自參與,教師主導,讓學生不斷嘗試并從參與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巫偉.關于優化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1(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