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首先對啟發式教學方式的定義及特點進行概述,接著闡述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的意義,最后提出實施啟發式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化學 實驗教學 啟發式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57-01
一 高中化學實驗啟發式教學的定義
“啟發”這一概念最早由孔子在其著作《論語》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國的啟發式教學由此而來。在西方,蘇格拉底拉開了啟發式教育的帷幕。今天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化學實驗為基礎,在化學基本理論、實驗基本技能的指引下,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征,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促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中的一種教學方式。其特點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促學。重視學生分析問題、思維辯證的過程,促使其積極且有效地參與實驗活動為主要目的。
二 高中化學實驗實施啟發式教學的意義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實施啟發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適應新課改的需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新課改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死記硬背的現狀,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再是只擅長考試的“機器人”,而是擁有思辨能力、探究欲望、動手能力的新型人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實驗正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
2.適應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往往將知識的傳授與知識的發現分割開來,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忽視。這樣一來就難免讓學生在單純的理論課程學習時覺得枯燥無味,在進行實驗學習時又無從下手,漸漸喪失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而學生個體具有主體性,其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三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對這三個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束縛,不能適應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而實施啟發式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其自身發展的需求。
三 高中化學實驗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對如何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歸納如下:
1.創設情境,導入問題
這是啟發式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要求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導入問題。也就是說,將平時平鋪直敘的課堂進行情境化轉變,將教學目標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設置在具有體驗性的情節中,并對學生加以啟發。例如,在學習新制氯水的實驗時,在學生明確其組成成分及性質之后,教師可引入以下實驗:在一杯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地滴入新制氯水,讓學生觀察燒杯中紅色逐漸褪去的過程。并且對學生提出問題:溶液為什么會褪色?造成其褪色的原因可能有幾種?如何通過實驗對你的猜想進行證明?一連串問題的提出以及實際的觀察,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參與到實驗探索中來。
2.鼓勵學生收集資料
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這不僅對化學學科有利,而且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可通過相關書籍、教材、互聯網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3.引導學生提出假設
這是整個啟發式教學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它需要教師就學生知識掌握水平進行適當引導,促使學生自主提出假設。例如,在上述實驗中,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新制氯水中的HCIO具有強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質褪色這一假設。思考:若向已褪色的燒杯中進一步滴加NaOH溶液,紅色又重新恢復,說明 ;若向已褪色的燒杯中進一步滴加酚酞溶液,紅色又重新恢復,說明 。
4.啟發實驗,進行驗證
在提出假設之后,教師應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對假設進行驗證,從而判斷假設是否正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實驗設計進行引導,還要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整個操作進行規范。
5.師生共探,得出結論
最后,教師就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及觀察的結果和學生一同進行探究。啟發學生對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進行思考,并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學會思考。
四 結束語
總之,教師應在實際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嘗試使用啟發式教學,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改進,從而真正達到讓學生愛上化學實驗課程,主動而有效地參與其中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夏正盛主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衣敏之.幾種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化學教學,2004(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