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從小學到大學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數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小學階段,數學教學通常以反復計算、掌握計算法則為主,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算理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往往都是一知半解,而不能真正地掌握精髓,因此,小學數學中算理教學十分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 算理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62-01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直觀的算法,同時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更能夠讓學生體驗由抽象算理到直觀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了解計算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清楚如何解決問題,為什么這樣計算?這些都需要我們掌握算理。算理是正確運算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之一,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進行算理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算理也成為教師不斷探討的話題。下面本文就計算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教學學生掌握算理,暢談一些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做法。
一 通過具體情景演示和類比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算理是較為抽象的知識,所以教師要想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需要將其形象化,或者通過一些直觀的展示將算理變得具體化。例如:在算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向學生展示一些點子圖,一共是10行,每行有24個點,然后讓學生算下一共有多少點,這樣學生可以通過直觀地看圖來計算點數,但學生計算點數的方法卻各有千秋,作為教師首先應給算正確的學生予以肯定,并對不同的計算方法提出鼓勵,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在小學數學中的加法和乘法教學之中,有一部分的知識點是相同的,對于這些知識點,教師要學會運用類比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來理解知識,比如:0.6元是幾角幾分,學生在學會仔細觀察和對齊計算之后便能夠順利地計算出來,按照相同數位對齊和小數點對齊的方法來實現算理遷移學習,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真正地被調動起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也會提升。
二 通過實踐操作深化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學生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領悟數學思想,其中的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小學生不會或不能正確地進行操作,則必然會影響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影響學習數學的效果,進而影響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意識地設置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地參與教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去發現、認識、理解、掌握運算法則及運算定律,同時理解算理。比如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計算48÷3,首先讓學生將48根小棒試著去分給三位同學,學生通過分小棒體會到一根一根地分太麻煩了,可以先將3捆分給三位同學,每人一捆即10根,然后將剩下的1捆解開和剩下的8根合起來是18根,將18根小棒分給3位同學,每人6根,10根和6根合起來就是16根。再引導學生來用豎式計算48÷3。通過操作活動,學生很透徹理解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算理。
三 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數形結合在數學教學中一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數形結合進行計算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在腦中形成一定的圖式,將抽象知識圖形化、直觀化,并以此更好地掌握算法。數學家華羅庚曾指出:“數與形本是兩依倚,焉能分作兩邊飛。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所以在計算教學中,用好圖形語言,可以將抽象、枯燥的計算教學的內容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還能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帶來靈感,成為創造的源泉。比如學習分數乘分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圖示表示出單位“1”,然后再表示出1/5,即每小時刷這面墻的1/5,再表示出1/5中的1/4,即1/4小時刷1/5面墻中的1/4;最后溝通1/5中的1/4與單位 “1”的關系,發現是整面墻的1/20;從而通過圖形探究出計算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把分子和分母分別相乘。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數形結合的過程,學生看到算式就聯想到圖形,看到圖形能聯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數乘法的計算算理,避免了錯誤的產生。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充分結合教材的內容,強化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學會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化、具體化,使其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促進小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更深入地理解算理的內在含義。
參考文獻
[1]張桂芳、宋乃慶.數學課程中的算法知識“集中顯性教學”與“分散隱性滲透”相結合[J].數學教育學報,2013(2)
[2]張桂芳.整式乘法運算的幾何背景圖形及其教學應用[J].數學通報,2013(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