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學課的教學過程中例題教學是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對所學概念、法則、規律(性質)的綜合運用。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它本身的教學,而且要重視它與其他知識的聯系。如在已知條件改變的情況下結論是否還成立;或已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否有其他結論成立等等。我們將其叫做例題的引申。例題的引申對我們的教學、課研,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就例題的引申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例題的組成都是由已知條件、求解結論、求解過程(解法)三部分組成,所以它的引申可以從這三部分入手。
第一,已知條件的引申,我們可將已知條件增減、圖形變換(特殊圖形變為一般或反之)。看在變化后結論、解法將有何變化,并找出這些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律。例如,已知 ABCD的對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交于E、F。求證:四邊形AFCE是菱形。如圖1。
因為圖1在證明過程中只用到了AD∥BC這個條件,所以如果將“已知 ABCD的對角線AC”改成“梯形ABCD的對角線AC”,那么此結論仍然成立,如圖2。還可以改為一般四邊形ABCD,在附加條件AD∥BC也可以,如圖2。
第二,結論引申,在已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不但可得出這個結論,還可得出一“副產品”。這些“副產品”對解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求證等腰梯形的對角線相等。如圖3,由△ABC≈△DCB,不但可得AC=BD,還可得∠1=∠2,再由∠1=∠2 ∠3=∠4 OA=OD且OB=OC,△OAD、△OBC為等腰三角形。再如,已知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圓⊙O的直徑,求證AB*AC=AD*AE。如圖4拋開證明,將結論變形得AE=
,它可以作為三角形外接圓直徑(半徑)的求法,
(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等于任意兩邊之積除以第三邊上的高的商,此結論在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中都成立)。
再如圖5,證梯形ABCD的中位線的性質時作輔助線將它轉化為△ABM的中位線,此時不但能得到EF= BM= (BC+AD),還可得到S△ADF=S△FCM(△ADF≌△MCF),以及S梯形ABCD=S△ABM,S△AEF= S△ABM= S梯形ABCD,S△ABF= S△ABM= S梯形ABCD。
第三,解法引申,它就是經常說的一題多解。這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解題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解決梯形的有關問題時,常常要做輔助線。而輔助線不外于有a.過上底兩頂點做兩條高,將梯形轉化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有關問題。b.過上底的頂點做一腰的平行線,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有關問題。c.延長下底,過上底一個頂點做一對角線的平行線。d.連接上底頂點和另一腰上的中點并延長于下底的延長線相交。如圖6~圖9四種情況。
解法引申時還要注重已知條件與求解結論的轉化,使兩者相象、相近,具有一定的必然的聯系,從而快速簡潔地求出結果。如已知x= ,y= ,求3x2-5xy+3y2
值,學生通常是將x、y直接代入求值,這樣運算量大,容易出錯。我們若將已知轉化為:x= ,y= ,x+y=10,xy=1。再將3x2-5xy+3y2轉化為3(x+y)2-11xy。此時代入x+y,xy得原式=3×102-11×1=289。
反例引申,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對知識的認識、理解不足會出現一些錯誤,很多時候對錯誤糾正起來效果不佳,有時正確例子的效果不如反面例子的效果。若教學時適當增加一些反例,然后剖析反例產生的原因、發展過程,并進行改寫,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如學無理數時,課本舉了這樣一些數: ……它們的特點是值都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但學生往往認為無理數是開方開不盡或帶根號的數。這樣的結論是錯誤的,我們可舉反例:如 雖帶根號,但它是有理數。π、e這樣的無理數不是由開方產生的。通過這些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無理數概念的認識。反例引申的例子在認識假命題中也常常用到。建議大家在數學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多引申。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