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首先以幼兒學習興趣為前提,創設音樂環境,合理地選材和使用教具,設計趣味的活動形式,再通過巧妙的引導,加上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和整合,啟發幼兒主動參與音樂節奏活動,讓幼兒在節奏樂活動中體驗快樂。
【關鍵詞】音樂節奏 環境創設 趣味形式 選材和教具 巧妙引導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73-01
音樂是伴隨幼兒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更是人的第二語言,愛好音樂是幼兒的天性,而節奏是音樂的基本骨骼,是音樂的靈魂所在,節奏樂教學更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形式。節奏是體驗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它充滿生命、蘊含著情感的意義,因此對幼兒節奏活動與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節奏感培養入手,提高幼兒音樂素質,我在小班的音樂教學中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 音樂環境的創設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因此我們在對幼兒進行音樂節奏教學時,應注意音樂環境的創設。在班內創造一種音樂氛圍,使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音樂的洗禮。這種氛圍是多方位的,可聽、可見、可感、可想,它對幼兒的身心起到一種熏陶的作用。活動室墻壁上掛著音樂節奏圖譜,幼兒可以去拍,讀。設立一個音樂角,在里面放置節奏圖譜和一些樂器等,讓它們成為幼兒感受音樂節奏的園地。在常規培養時加入節奏練習或節拍練習,如:幼兒入廁時,教師彈奏三拍子的樂曲,幼兒模仿小鳥的動作入廁;幼兒早操站隊時,教師可彈奏節奏點較強的進行曲,讓幼兒聽按節奏踏步站隊;點名時也可加入節奏練習等。這樣使幼兒一進入活動室便感到音樂的氣氛,引起幼兒學習音樂節奏的興趣。
二 音樂的選材和教具的使用
節奏是構成音樂的基本骨骼,我們進行節奏教學時一定不能脫離音樂,那么,在教學中音樂的選材也尤為重要。我認為,音樂的選材應注意幼兒的可接納性,如: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剛開始開展活動時,不妨選些幼兒熟悉的兒歌和歌曲,首先引起幼兒學習的共鳴和興趣,再進行教學。音樂的選材還應吸引幼兒,要貼近幼兒生活,能讓他們有切身的體驗,如:小班的幼兒進行活動時,可選一些節奏簡單、歡快的歌曲,還可選些小動物的模仿歌等,這樣才可以吸引他們,使他們對音樂產生共鳴,進而掌握音樂節奏。
再來說音樂活動中教具的使用問題,我們活動時,大部分教師總想辦法使用新奇的教具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或興趣,可在很多時候這些教具往往起不到預想的作用,甚至還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進行,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問題就出在教具對幼兒的吸引上。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看,幼兒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教師再利用各種教具來吸引幼兒,便使幼兒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導致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目標不能完成。所以我們選擇教具時,一定要合理。
三 趣味的活動形式
在音樂節奏教學活動中,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我采用了趣味的活動形式,力求生動、有趣,促使幼兒主動地去學習。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把節奏具體化,把節奏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聯系起來,例如:把用小動物的叫聲來代表音符的時值,牛叫哞— — —(全音符),羊叫咩—咩—(二分音符),鴨叫嘎嘎嘎嘎(四分音符),這樣把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和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不但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這種設計形式,讓幼兒自然地走進音樂節奏活動,使孩子們較輕松地就掌握了三種音符的節奏。
再如:在學習《狼和小兔》節奏兒歌活動中,有一個四分節奏和八分節奏的對比問題,是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面對這個問題,我是從幼兒的興趣下手,準備卡通的圖譜(小兔子小爪子和大灰狼的大爪子),讓幼兒先來看圖譜,發現圖譜的不同之處,(如:從顏色,大、小,多、少等不同)然后告訴幼兒不同處應該怎樣去拍節奏,這樣他們很快就學會了節奏兒歌,并且能夠很好地掌握音符節奏。
四 巧妙的引導
在音樂節奏教育中,教師的引導很關鍵。我認為巧妙的引導還應在“巧”字上做文章。我認為“導”應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進而巧妙地介入、巧妙地發問或提示,如:出示節奏圖譜時,并不是直接告訴幼兒圖譜節奏的不同處,而是把問題交給幼兒,讓他們去觀察、去比較、發現問題,然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在開展音樂節奏活動《狼和小兔》時,出示圖譜(分別有小兔子的小爪子代表八分節奏和大灰狼的大爪子代表四分節奏),這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去觀察、比較兩種節奏圖譜的不同,然后和幼兒一起討論、分析,為什么不同,應該怎樣拍這兩種節奏?這樣的引導,給了幼兒一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并且很自然地了解和掌握兩種節奏。
總之,節奏源自生活,節奏比音高來得更具體和實在,在節奏教學中,一定要避免機械單調地教節奏,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讓節奏具體化,并引導幼兒由節奏活動走進音樂的美妙世界。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