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鄂東高蹺的起源與嬗變規律,剖析了其發展現狀及弊端,提出了發展鄂東高蹺要走特色文化的發展道路、走市場營銷的發展道路、走進地方學校的發展道路的建議,這不僅對碩厚鄂東高蹺的文化內涵、彰顯鄂東高蹺的人文價值,有積極意義,而且對傳承、弘揚鄂東高蹺,也有現實指導作用。
關鍵詞:鄂東高蹺 起源 嬗變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1-0090-05
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帶著遠古泥土的芬芳,蜿蜒地從歷史中走來,經數千年的洗禮,日益燦爛奪目,凸顯著有別于世界其它民族的獨特特色。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高調地彰顯著華夏民族的特色。大別山之南、漢水以東的鄂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文明。它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潤生出了不同于我國其它地方的民俗體育活動,鄂東高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由于鄂東高蹺的發展總是與民間舞蹈、戲劇、雜技和燈展密切聯系,所以“它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也是一項藝術活動”。然而,時至今日,曾經風靡一時的鄂東高蹺,已風光不再。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何原因,催生了鄂東高蹺,并促其成長?又是何原因導致鄂東高蹺的衰微?下面,我們試從鄂東獨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點的視角,來探究鄂東高蹺的嬗變與發展,這對豐富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有積極意義。
1 鄂東高蹺的起源
1.1 源于古代祭祀
洪荒的原始時期,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魂。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人們用供品和禮物娛神或敬祭祖先,以祈求神靈和祖先的庇佑。祭祀時,為獻媚于神靈,人們還在神靈面前載歌載舞,于是乎許多民俗體育活動在這之中悄然而生,鄂東高蹺也是由這種古老的祭祀活動孕生出來的。
“鄂東的祭祀活動有公祭、社祭、族祭和家祭之分”,它們與鄂東高蹺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鄂東的黃石,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十八日為公祭和社祭而舉行的“西塞神舟會”——“送瘟”儀式,為期40多天,期間不僅有“神舟”表演,而且還有當地道士、袱村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而組織的民間踩高蹺等活動。鄂東的武漢,在春節期間的公祭和社祭中,為祈求新年吉祥,人們踩著丈余高的高蹺,表演雜技,演繹戲曲、神話故事等來慶賀新年。其中的“高蹺亭子”表演,不僅要求表演者扮演各種神話人物,還要用方言喝唱。如“賀太上老君”唱:“紫氣東來天門開,太上老君下凡來,人壽年豐百業旺,金銀財寶滾滾來”;“賀八仙過海”唱:“萬千世界波濤涌,八仙過海顯神通,天時地利靠人和,爭先恐后當豪雄”。鄂東的孝感楊店鎮,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為祭拜祖先和討個好彩頭的族祭和家祭中,除了要擺香設案,敬貢三牲、水果等祭品外,還要踩著高蹺,輪番上前叩拜先祖,叩拜完畢,就隨著舞獅、彩龍船的隊伍,去每家每戶拜年。這些流傳至今的古老祭祀活動,皆孕育著鄂東高蹺,是后來美驚奇險的鄂東高蹺的雛形。
1.2 源于生產勞動
生產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然而,隨著歷史的進步,很多原始的生產工具以別樣的形式保存了下來。鄂東高蹺,便是這種源于勞動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而留存下來的別樣形式之一。
鄂東高蹺是伴隨著生產勞動的發展而萌生的。埋身于素有“千湖之省”的鄂東,由于地域內江河湖汊眾多,陸產不殷而水產豐富,所以蠻荒的鄂東人,主要以漁獵為生。《山海經》載:“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發,一日長腳。”晉人郭璞注釋說:“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長腳人常負長臂人人海中捕魚也。”何謂“長腳”、“長臂”?“長腳”就是在腳上綁扎著木蹺,“長臂”就是手中拿著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大荒南經》載:“三苗國在赤水東”。《尚書地理今釋》載:“三苗今湖廣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也。”此書指出三苗活動的范圍在今湖北武昌、湖南岳陽(岳州)和江西九江之間,而鄂東正處于這一三角地帶之內。“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三苗國在赤水東”,說明“三苗國”有“長臂”、“長腳”的人。而鄂東人乃三苗后裔,所以,高蹺作為鄂東先民的一種漁獵工具,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再則,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先民采集果實時,由于受身高的限制,需要借助工具增加身高,由之,高蹺就成為了當時很實用的采摘輔助工具之一。另據1930年《藝風》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長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在鄂東地區廣泛進行的田野調查,也支持這一觀點。由此可見,鄂東高蹺源自鄂東人的勞動生產。
1.3 源于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氏族集團最普遍的一種藝術樣式,不僅每個氏族集團的一切重要活動中少不了舞蹈,而且就氏族集團中的每個成員來說,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所有重要內容無一沒有舞蹈相伴隨。”因為心智蒙昧的原始人類,需要利用原始舞蹈,來宣泄面對各種奇異自然現象時,所表現出的茫然困頓無賴抑郁的情感。鄂東高蹺與這種宣泄情感的原始舞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如著名民俗學家、歷史學家孫作云在《說丹朱——中國古代鶴氏族之研究、說高蹺戲出于圖騰跳舞》中說:“堯舜時期的丹朱氏族踩著高蹺擬鶴跳舞”,并以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可以解釋為“像一個人雙腳蹈矩棍而舞”為佐證。后期的楚國,在與中原華夏的密切接觸中,“從中原汲取了很多先進的文化元素,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而宋國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故宋國文化也潤物細無聲地在楚國悄悄傳播。如《列子·說符》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說的就是宋國有個叫蘭子的人善于踩著高蹺戲耍、舞蹈。而當時的楚國巫術盛行,巫術之中又尤為好舞,因此,傳人楚國的高蹺以高蹺舞蹈的形式出現,就不足為奇。又由于鄂東屬于楚地,受楚地原始舞蹈的熏陶,鄂東高蹺自然而然地烙印有原始舞蹈的影子。如,現今鄂東黃石的“西塞高蹺”,在表演時就有跳舞、翻跟頭、扭秧歌等各種表演。故鄂東高蹺與楚國的原始舞蹈有著淵源關系。
2 鄂東高蹺的嬗變
2.1 歷史的流變
遠古時代,鄂東人用樹枝綁在腿上以漁獵或采集。祭祀時期,由于人們對電閃雷鳴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產生恐懼和敬畏,就模仿勞動生產的動作和部落戰爭的過程,來祭拜他們認為的自然神靈,這時作為生產工具的高蹺,也被運用到祭祀過程之中。先秦時期,楚舞盛行且有很深的巫術烙印,這從屈原《楚辭》對楚舞的描述中,就可以得知。而鄂東高蹺就是楚舞中的巫術表演——宗教舞蹈的重要內容之一。
自漢及宋,鄂東高蹺有了很大的發展。漢時,百戲盛行,鄂東高蹺作為百戲之一,活躍于宮廷樂舞之中。晉時,據《魏書·樂志》載:“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3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技,造五兵,角抵,長蹺,緣橦跳丸,以備百戲,大饗設之于殿庭,如漢、晉之舊也。”及至南朝,梁武帝在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的三朝元會,舉行了盛大的百戲表演,其中就有長蹺。隋時,據《隋書·音樂志》載:“梁朝天監四年的一份宮廷宴會的節目單,第二十六項,設長蹺伎。”唐時,天朝雖然大力引進異邦文化,但在宮廷樂舞中仍保留了高蹺。如《舊唐書·音樂志二》載:“梁有長蹺伎、擲倒伎、跳劍伎、吞劍伎,今并存。”及至南宋,由于鄂東是宋金的主戰場,民生凋敝,大量藝人為求生存而流落街頭賣藝,這一時期,賣藝的藝人們表演的高蹺,出現了低蹺和高蹺之分,總稱為“踏蹺”。這種“踏蹺”被載入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二·舞隊》之中。
明清時期,“由于朝代的更替和戰亂的原因,明清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移民運動頗為劇烈,移民隊伍十分龐大。”外來人口的進入,不同程度地豐富了鄂東高蹺,其表演也趨于多樣化,并開始以戲劇的形式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漢新洲的“高蹺亭子”。“高蹺亭子”源于明正德年間,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是由成人腳踩高蹺,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鋼架,架上分別坐3至5個幼兒,當地村民爭相將自家的幼兒送上亭子,以圖喜慶和吉利。還有武漢新洲張棋牌的“高蹺獅子”,它的來源與明代張炳祖有關。傳說張炳祖的祖父張德勝頗具才干,元末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曾任副先行官,后來落戶倉埠地區。定居后,他的孫子張炳祖隨其父習文練武,做了棋牌官,因此此地名為“張棋牌”。由于張炳祖出身行伍世家,他見當地春節有玩獅子、踩高蹺的習俗,便將武術的套路融于其中,由張家子弟組織習練,形成了“高蹺獅子”這一獨特的傳統藝術。“高蹺獅子”代代相傳,至今已有近六百年歷史。據第四代傳承人鐘聲世介紹:“高蹺獅子所踩高蹺約高半米,但難度不小。表演者先綁好一只腳,然后呈金雞獨立式,邊跳躍邊用手綁另外一只腳。而后,表演者展示蹺上技巧,或一人扛起另一人,或一位長者挑起兩個小孩,或集體扛疊成羅漢一番蹺上炫技后,獅子蹦達出來了。前面一人負責搖頭,后面一人負責擺尾,毛茸茸的尾巴左右上下擺動,活靈活現。即便踩著半米高的高蹺,表演者也能順利下腰,以獅嘴銜起旁觀者放在地上的水瓶、煙盒等。”還有武漢黃陂廣為盛行并流傳至今的“高蹺故事亭子”。“高蹺故事亭子”不但以高見長,而且還有邊表演高蹺邊演藝故事的特色。“高蹺故事亭子”目前有兩位“非遺”傳人,鄭店村的村支書劉元生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劉明啟是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據劉元生介紹,“高蹺故事亭子”最早是由南京的外省籍人士傳給劉氏,后在武漢黃陂發揚光大,幾十年未曾中斷。
如今,鄂東高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有的已經編成了完整的劇本。如,黃岡紅安的華家河鎮熊家村的“熊河高蹺”。“熊河高蹺”由六名女子踩著6尺高的文蹺、6名男子踩著2.5尺高的武蹺,其中一男子裝扮成老丑婆進行表演。武蹺表演技巧性很高,有“疊羅漢”、“朝天一柱香”、“童子拜觀音”、“空轉”、“顫蹺”和“撲地滾翻”等高難動作。1988年,湖北省舞蹈集成編輯部來紅安對其進行了錄相,并收入湖北省民舞集成卷。1990年,由該舞蹈編寫成的劇本,被湖北省文化廳評為二等獎。在紅安縣舉辦的三次民間藝術節中,“熊河高蹺”均被評為表演一等獎。再如,黃岡紅安覓兒鎮的“文高蹺”和“高蹺亭子”。其中“文高蹺”(俗稱“八仙高蹺”)由6名男女踩著6尺高的高蹺裝扮成神話故事中的“八仙”,進行表演;“高蹺亭子”由一名男子踩著3尺高的高蹺,身上縛重60斤的鐵架,一小孩在架的頂端不停的翻跟頭,兩旁各有一個坐架,一對雙胞胎小男孩分別縛在坐架上,在鑼鼓、鞭炮聲中,踩蹺者繞場游走。在紅安縣第三屆民間藝術節上,“高蹺亭子”獲表演一等獎,并在中央及湖北省電視臺專題新聞節目中播出。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鄂東高蹺已然成為一項新型的體育運動。如,據荊楚網的武漢晨報數字報報道:2009年6月22日,在武漢漢陽晴川橋江灘上,兩名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綁著彈跳高蹺玩耍減壓,他們時而大步流星,時而騰空飛躍,引來不少市民觀賞。
2.2 器物的流變
事物的發展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流變規律。流變的動力來源于“物競天擇”的客觀生存條件的變化。隨著歷史的進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提升,鄂東高蹺的器物也相應發生著對應的流變。
鄂東高蹺這種伴隨著社會進步而產生的器物流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器物材質的流變。這一方面的流變路徑,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原始材質階段。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為了生存,人們就地取材制作高蹺,作為采集和漁獵的工具。他們在樹上砍下較粗的長樹杈,將腳踏在樹杈上,再兩手握著杈枝行走,后來演進為用藤蔓將杈枝綁在腿上采集或漁獵。這從現今鄂東地區小孩玩的簡便竹筒高蹺中,就可見一斑。所謂竹筒高蹺,就是在兩個較粗的竹筒兩側各打一個小洞,用繩子穿過去,再將兩個繩頭打個結,用手拿著成環狀的繩子即可。二為人為選材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鄂東人制作高蹺更為精細。如一般用柞樹、榆樹、黃菠蘿樹、水曲柳等堅硬而有韌性的樹木,作為制作高蹺的材料。三為科技合成材料階段。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物質文明的大幅度提升,鄂東高蹺的制作趨于現代化。選材向著塑料、合金、復合材料等方向發展。如彈跳高蹺就是用復合材料制成的。二是器物形制的流變。這一方面的流變主要有二。一是器物形狀的流變。這一方面的流變路徑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為純天然形制階段。遠古時期,先民還沒有制造器物的認知能力,所以這時的高蹺相對簡易,其形制就是天然的樹杈。二是個性化設計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進步的制作工藝,使木匠們采取了,先將選制的樹木加工成4-5尺長、上扁下圓的木棍,再在木棍的底部包上防滑的膠套帽,然后根據高蹺的高度設置腳踏板(一般在3尺左右裝置)的方法制作高蹺。所制作的高蹺,矮的有一米左右,高的可達丈余。三是融合現代仿生學理念設計階段。“萬眾創新”的科技時代,人們依據現代仿生學理念,創新設計并制作出了形似袋鼠和摩托車把手的彈簧高蹺。如,雙彈簧高蹺就是“根據袋鼠的腿部特點仿制而成”,單彈跳高蹺“它的底部是一根裝有強力彈簧的塑料棍,頂端有一副摩托車把手似的把”而制成。三是器物裝飾的流變。這一方面的流變路徑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為純天然階段。原始時期的鄂東高蹺,就地取材制作,無任何裝飾。二為安全美觀階段。長期生活的磨礪和對美的追求,使鄂東人在制作高蹺時,更加注重高蹺的安全和美觀。如,在高蹺上套上膠套帽,以增加安全系數,刷上紅漆或朱紅色漆,以求美觀耐用等。三為添加時尚元素階段。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國策的確立和推進,我國的科技合成水平和工業自動化程度快速攀升,促使發明者在新發明的高蹺上,添加了許多時尚元素,且更加安全、時尚、氣派。如,在單彈跳高蹺的把手上,安裝軟泡棉材質或橡膠材質的保護套,踏板上刻各種顏色的深槽紋路,支撐桿上添加五顏六色的條紋、英文字母,及各種時尚圖案的保護套;在雙彈跳高蹺上,安裝海綿護腿管和涂有英文字母的芭扣式力量綁帶等。
2.3 文化的流變
“文化的流變性表明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穩定固體,而是處于不斷嬗變和演化的動態過程之中。”鄂東高蹺的文化流變亦如是。
鄂東高蹺的文化流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文文化的流變。鄂東地處鄂豫皖贛四省交界,素有“吳頭楚尾”之稱。早在舊石器時代,該地域就有人類居住。夏商時代,即有行政建置。秦漢之際,為郡國之屬。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在這里相交匯融,這促使鄂東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文化特色。這種獨特的人文文化特色,對鄂東高蹺人文文化的流變,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如,遠古時期,由于“楚人崇巫”,鄂東人踩著高蹺擬鶴跳舞。漢代,鄂東高蹺表演的“華佗傳奇”,就源于神醫華佗走遍中原大地學醫治病的民間故事。三國魏晉時期,鄂東高蹺表演的“三國故事”,就源于發生在鄂東的三國戰爭故事。唐宋時期,鄂東高蹺表演禪宗四祖、五祖、六祖祖師的傳說。明清時期,鄂東高蹺表演李時珍的逸聞軼事。新中國成立以后,鄂東高蹺將工農兵學商及反映計劃生育等時代氣息的人物,也納入了表演內容。這皆體現了鄂東高蹺人文文化流變的風采。二是思想文化的流變。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思想文化,浸潤于鄂東高蹺,給鄂東高蹺注入了瑰麗多姿的文化內涵,也促使鄂東高蹺的表演,隨著歷史的流變而發生表演思想文化的流變。如先秦漢初時期,諸侯紛爭,戰亂不休,盼望過上安寧的生活,是百姓的普遍訴求。于是乎,道家順應自然的“無為”思想在鄂東一度盛行。體現在鄂東高蹺上,那就是在立春日舉行的迎春儀式上,鄂東高蹺融入了當時盛行的“楚舞”,其目的是順應自然、祈天賜福、追求安寧與溫飽。隋唐時期,佛教傳人鄂東,四祖五祖在黃梅布道,影響深遠。鄂東高蹺的表演者多為佛教信徒,受佛教思想影響,在表演高蹺時,身著袈裟,演繹佛陀“廣施佛法,普濟眾生”的思想,鄂東黃岡廣濟縣的“廣濟”,也因此而得名。宋明時期,鄂東理學盛行。北宋理學奠基者程顥、程頤,南宋理學宗師朱熹、陸九淵,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等,或到鄂東黃岡的河東書院、問津書院講學,或客居黃岡,促進了鄂東的文教昌盛,也純樸了民風。鄂東高蹺在此時期也深受其影響,常常演繹諸如率岳家軍收復鄂東“蘄黃二州”的岳飛等,“赤心報國”的忠烈諍臣的故事。近代,“中體西用”思想傳人鄂東,受這種思想的沖擊,鄂東高蹺在表演中利用服飾著裝等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受其影響,鄂東高蹺已有黃岡紅安“熊河高蹺”、武漢黃陂“高蹺故事亭子”等獨具特色、體現和諧文明、富強民主思想的完整劇本,有的還作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創新意識的典型,被央視宣傳播出,為廣大人民提供了高品位的,具有鄂東獨特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享受。
3 鄂東高蹺發展的弊端與現狀
3.1 鄂東高蹺發展的現狀
鄂東高蹺作為鄂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歷史上長期受到鄂東人的青睞。改革開放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鄂東高蹺被大多數人淡忘,發展漸現頹勢,其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傳承之人罕見。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傳承。調查發現,隨著鄂東高蹺藝人的日益年邁或漸漸離世,許多高蹺技藝瀕臨失傳。如,武漢新洲“高蹺獅子”的第二代傳人鐘端松已經83歲了,第四代傳人鐘聲世也已51歲。二是傳承年齡斷層。年齡的斷層必然會造成某個階段的人才缺失,阻礙事物的發展進程。鄂東高蹺的發展因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致使在鄂東的某些地區造成階段性的高蹺傳承人才缺失。如,鄂東孝感楊店鎮的楚江院,素有“娃娃高蹺”之鄉的美譽,演練高蹺的孩子,年齡一般在四歲到十六七歲,而大人則都集中在玩燈舞獅上。又如,武漢新洲的“高蹺獅子”,演練者除了少數十來歲的小孩以外,其他多是爺爺輩。三是活動形式陳舊。藝術發展的途徑之一就是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多年來,鄂東高蹺一直是扮演古代小說里的人物,或者是表演爬桌、過搭橋之類的節目,高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一直沒有變化、更新,導致觀眾對鄂東高蹺的興趣不大。如,每逢高蹺表演,“文高蹺”就表演《西游記》中的孫行者和豬八戒,或《白蛇傳》和《八仙過海》中的一些人物,而“武高蹺”就表演一些劈叉、跳桌子、翻跟頭等高難度動作,活動內容和形式刻板陳舊。四是沒于時代潮流。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就會受到“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處罰。時下“浮躁的快餐文化,讓人眼花繚亂”,綜藝秀成為時尚主流,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的鄂東高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沒于時代的主流舞臺,使鄂東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見到高蹺活動。如,現今鄂東的大街小巷,很少能見到踩高蹺的隊伍,原來武漢“高蹺獅子”能攀11層桌子的歷史,已經成為傳說。
3.2 鄂東高蹺發展的弊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速度不斷加快,誕生于農耕文明時期的民族傳統技藝,尚不適應新常態下的社會變革,致使鄂東高蹺的發展逾顯乏力,呈現傳承之人罕見、傳承年齡斷層、活動形式陳舊和沒于時代潮流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形成的主要弊端有五。一是受鄂東經濟條件制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鄂東高蹺作為上層建筑之一的藝術,也必然受到鄂東經濟條件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手工業的發展促進勞動力需求的遞增,提升了物質文明,但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精神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鄂東高蹺的發展。如,就鄂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勞動力的需求造成青壯年人外出務工的增多,留在家中的只剩下年數已高的老人和小孩,而鄂東高蹺這門藝術單靠老人和小孩傳承是不現實和乏力的。這種現狀不改變,鄂東高蹺發展的前景,就極為堪憂。二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支持。鄂東高蹺作為獨特的文化藝術,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時下地方政府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致使鄂東高蹺還是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三是高蹺發展市場狹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市場。但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受自身利益的驅動,對鄂東高蹺這種沒有物質報酬的公益娛樂活動,大都不愿意了解、參加,致使鄂東高蹺市場的發展,停滯不前。四是新生代對高蹺的疏遠。新生代作為祖國的未來和花朵,是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然,信息化時代在他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而傳統只在他們的心里留下模糊的痕跡。他們認為,鄂東高蹺不僅過時老套,而且表演時,一不小心,就可能傷筋斷骨。致使他們對這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敬而遠之。如,鄂東黃陂的“武高蹺”,驚險挺拔,手能觸天,對于沒接觸過的新生代來說,望而生畏。
4 鄂東高蹺的發展路徑
4.1 走特色文化的發展道路
特色文化是一個地區所獨有的文化風格。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今天,凝練鄂東高蹺的特色文化,讓鄂東高蹺走特色文化的發展道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必然選擇。
鄂東高蹺走特色文化的發展道路,主要措施有三。一是保護鄂東高蹺文化特色。傳承發展鄂東高蹺,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展現鄂東各個地方的高蹺特色,盤活地方高蹺文化資源,避免“千城一面”。如,把高蹺與舞獅相結合的武漢黃陂的“高蹺獅子”,應著重把舞獅與高蹺融合的絕技彰顯出來,以突出“高蹺獅子”的文化特色。又如,孝感楊店鎮楚江院的“娃娃高蹺”,應瞄準娃娃這一群體,充分體現娃娃率真可愛、活潑好動的文化特色,來傳承發展“娃娃高蹺”。二是匹配鄂東高蹺公共設施。娛樂、休閑的公共設施,是地方政府為豐富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區域內人民的幸福指數而添置的,其中蘊含有豐富的地域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直接作用于居住其中的當地居民,而且還能使經過公共設施的異鄉過客,感受、體悟其中的文化因子。如,可在鄂東有條件的地域,建設綜合性的文化廣場,將富有地方特色的鄂東高蹺雕塑群,嵌入其中,讓高蹺文化“直指人心”。又如,可在鄂東各地級市的博物館,開辟高蹺專區,將諸如黃岡紅安的“高蹺亭子”、“熊河高蹺”,武漢新洲的“高蹺獅子”、黃陂的“高蹺故事亭子”等,對應收藏到鄂東各地級市博物館,以保護傳承鄂東高蹺。三是推進鄂東高蹺文化創新。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和靈魂。鄂東高蹺文化應在借鑒和汲取鄂東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永葆活力和生機。如,可將黃石的“西塞高蹺”與鄂東的戲曲融合,以創出文化的深度;也可將傳統的黃石“西塞高蹺”與時尚的廣場舞結合,以創出新的時代潮流等。
4.2 走市場營銷的發展道路
任何商品的創新和發展都離不開市場,而商品一斷進入市場,就得遵循營銷的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傳承發展鄂東高蹺也如是。
走市場營銷的發展道路,興盛鄂東高蹺,主要措施有三:一是建立高蹺營銷平臺。在鄂東建立高蹺營銷平臺,設立高蹺活態展示,并與鄂東旅游業、商業演出業相結合,推進鄂東高蹺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打造以鄂東高蹺為核心要素的工藝品,成立鄂東高蹺旅游、培訓機構,構建多業態產業鏈,共同搭建產銷平臺。如,在武漢的黃陂,設立融展示與旅游于一體的“高蹺獅子”展示基地,開辦“高蹺獅子”的人才培訓,成立手工高蹺及高蹺工藝品制作坊,供游人體驗、購買,以帶動該地區高蹺的繁榮和旅游業的發展。二是創辦高蹺藝術公司。在鄂東創辦高蹺藝術公司,積極開展高蹺藝術活動,可擴大鄂東高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助推鄂東高蹺的發展。如,在諸如鄂東黃岡的紅安和武漢的新洲這些高蹺相對繁盛的地區,創辦鄂東高蹺藝術公司,誠聘高蹺傳承人傳授技藝,聘請文化學者為職業顧問,既可提高藝人等的收入,又可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還可通過政府扶持和商業贊助,組織營利性的高蹺藝術巡回演出,活躍鄂東高蹺的文化市場。三是利用“互聯網+”營銷。“互聯網+”作為21世紀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可為諸多行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鄂東高蹺作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進行營銷、傳播,可帶動鄂東高蹺全新的發展。如,可利用網絡電視、網絡微電影、網絡動漫等“互聯網+”的形式,將鄂東高蹺搬上銀幕,提升鄂東高蹺的知名度和文化市場的競爭力,逐步樹立知名文化產業品牌形象。
4.3 走進地方學校的發展道路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是傳播文化最主要、有效的途徑。”但是“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傳統文化一樣,開始走進了一個極端痛苦的文化發展圖景中”,致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長期被排斥在學校門口之外。改革開放后,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來襲,民族傳統體育開始逐漸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這為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各級學校,打下了基礎。鄂東高蹺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抓住這一機遇,走進地方學校的課堂。
鄂東高蹺走進地方學校的發展道路,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納入地方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大綱。我們可以將鄂東高蹺納入鄂東地方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大綱,供學生學習。如,可在鄂東高蹺發展較好的武漢、紅安等地的中小學,開設高蹺選項課,供學生選學,培養鄂東高蹺的后繼人才。二是納入地方體育院系的專業選修課程。大學的選修課程對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有著重要作用。鄂東高蹺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地方體育院系的專業選修課程,不僅可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對傳播鄂東高蹺,有較大的推進作用。三是各級地方學校在開展鄂東高蹺活動時,要凸顯地方特色。如,鄂東的武漢黃陂就以學習開展“高蹺獅子”為主,鄂東的黃岡紅安就以學習開展“高蹺故事亭子”為主,鄂東的黃石就以學習開展“文武高蹺”為主。這樣就特色鮮明,目標明確,可實現“萬紫千紅”的燦爛局面。
5 結語
鄂東高蹺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絢麗文化和民間藝術瑰寶,對豐富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廣大人民的人文文化素養,有較為鮮明的積極作用,我們有責任保護、傳承和推廣。然,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社會的快速轉型發展,鄂東高蹺面臨著傳承之人罕見、傳承年齡斷層、活動形式陳舊和沒于時代潮流的窘境,致使鄂東高蹺的發展面臨危機。為此,我們建議,傳承弘揚鄂東高蹺,應走特色文化的發展道路,走市場營銷的發展道路,走進地方學校的發展道路。這不僅對碩厚鄂東高蹺的文化內涵、彰顯鄂東高蹺的人文價值,有積極意義,而且對傳承、弘揚鄂東高蹺,也有現實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