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學者稱,中國可能有五成的幾率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引起輿論嘩然。這個問題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中等收入陷阱,上世紀50年代,140個國家處于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到了2010年,這些國家,按照現在的標準,跳出中等收入,進入高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很少,只有14個。這也就是說,超過人均GDP11000美元這個門檻很困難。
關于這個問題,人們有很多種解釋:有觀點認為,基數越大,增長越慢;也有觀點認為,進入中等收入階段,貧富矛盾等各種社會矛盾相互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最近有本書,叫做《21世紀資本論》,其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資本收益率大于經濟增長率的時候,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就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爆發社會矛盾,很難繼續增長。
我們目前的人均GDP為7589美元,已經略超中上等收入水平,能不能夠繼續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對我們來講是個難題。很多因素加大了我們跨越這個難題的難度,我們過去經濟增長的三大紅利,改革紅利,開放紅利,人口紅利,現在正在衰減,我們的資源、環境和國內外市場都已遭遇發展瓶頸。另外,貧富矛盾、勞資矛盾等問題也在制約經濟發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于中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我們依然大有可為,尤其是我們的金融領域。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貨幣是天然的平等派,不管那個商品長得怎么樣丑,只要它是等價的都愿意跟它交換。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金融的作用,金融不只是有促進經濟、加速經濟增長的功能,而且還有促進公平的功能。
我們國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聚集了巨大的金融能量,具體體現在我們超過52萬億元的城鄉居民存款領域,超過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超過1160億美元的對外資本輸出。并且,我們還有僅次于美國的高凈值人群。
這么巨大的金融能量,如果運用得好,它可以幫助我們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這個難題,但如果運用得不好,也可能會反過來使得我們更深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助推經濟增長,助解中等收入陷阱,這對中國銀行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重點是,我們要用這種金融能量發展普惠金融,促進平等、促進發展。
另外,教育金融也非常值得關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曾提到,要解決公平、解決平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支持技能的擴散,支持教育產業的發展。我們支持教育金融發展,尤其是助學貸款并不非常普及。就像馬云提出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樣,我們的助學貸款能不能也提出一個口號,“讓天下的學子不因缺錢而荒廢他們的學業”。現在中國的助學貸款沒有做得很普及,我認為一定是我們的商業模式或者相應的一些金融模式需要調整。
科技金融、創業金融也是我們應該重點發展的領域,現在大家都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這兩者是分開的、是不同的。美國有2500萬家小微企業,每12個人就有一個小微企業,而我們每76個人才有一個小微企業,我們的創業還遠遠不夠。中國銀行業,應該在支持企業家、支持創新方面進行更多的思考。
我認為,我們的銀行業,我們整個金融業,在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方面應該大有作為,也能夠做到大有作為,這對中國金融自身來說,既是社會責任,也是重大的商業機會。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