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標旗希望,在每一個城市,他都能開一家“煎茶道”茶館,這個茶館會讓人們生活的腳步慢下來。
個人簡介
徐標旗1972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濟源市。1994-2000年在濟源市奔月集團工作,任區域經理,負責上海地區的市場開發與銷售;2000年創辦麗園工藝廠;2006年創辦麗園冬凌茶廠,同年注冊濟源市麗園實業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2007年開設大型連鎖土特產超市——麗園超市;2009年收購“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濟源鑫鑫旺連鎖超市(500余家)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2000年任濟源市雕塑協會秘書長;2005年榮獲濟源市‘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2008年榮獲濟源市民營企業先進杰出人物,并受到河南省省委書記徐光春的接見;2010年省委書記盧展工視察濟源時對其工作予以肯定和贊許;2015年,在經歷一場事業低潮期后,為“煎茶道”夢想再啟航。
《茶經》“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張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伯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一杯清茶、小心啜飲,滿鼻茶香、滿嘴清香。
對茶,中國人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似乎,凡是和茶有關系的行為,都是高雅而又精致美好的。所以,飲茶一直以來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自己烹茶,還是去店里品茶,都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徐標旗有一個愿望,他想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開上“煎茶道”的茶館,讓中國這種古老的茶文化能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蠢蠢欲動
徐標旗與茶結緣完全是一個意外。
其實和很多創業者的故事一樣,徐標旗的創業史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
徐標旗生在農村,家境一般,為了能早日成為家里的支柱,徐標旗沒有上大學,而是選擇了工作。在工作中,徐標旗表現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這是當初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當時就是想一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多掙點錢,讓父母能早日享福。”也許正是這種心思的指引,徐標旗一開始就特別認真而努力。
最初,徐標旗接觸的工作是跑業務,對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能說會道、察言觀色基本上都是一些和自己無關的詞,但是誠實、樸實、守信讓徐標旗不僅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業務員,還獲得了老板的重視。
因為工作成績出色,徐標旗被派往上海,自己支撐起了一個分公司。分管市場的兩年時間,徐標旗學會了很多東西,而他分管的分公司,每年都因為業績斐然而受到表彰。
那時候,已經到了90年代中期,一股下海創業的浪潮襲來,徐標旗開始動搖。他仔細盤點了自己擁有的資產,剛夠起步的資金,因為做業務積攢起來的人脈,于是,權衡再三,徐標旗下海了。
這一步,徐標旗的人生發生了大逆轉。
和茶結緣
創業之初,徐標旗做的是景觀,就是為城市美化和公司綠化制作一些假山、噴泉、假花等能起到美化作用的景觀擺設,公司起名“麗園”。因為徐標旗在業內的口碑很好,所以,公司一成立,徐標旗就接到了一個60萬的大單,在2000年,60萬已經不算一個小數目了。
這個60萬,徐標旗稱為自己的第一桶金。因為有了這次成功,徐標旗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口碑,景觀公司的發展開始嶄露頭角。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徐標旗接手了一家河南濟源的舊工廠。
這家工廠原來是一家茶葉廠,接手的時候,廠里積壓了10萬元左右的茶葉和設備。對方告訴徐標旗,接手工廠可以,但是制茶設備和積壓的茶葉都必須一起接手。徐標旗當時要擴大公司的規模,尋找這樣合適的一個場所費了很大勁,他不想放棄,于是,他開始想辦法,怎樣才能把多支付的設備和茶葉錢賺回來。
于是,他嘗試著賣茶。河南濟源是冬凌草的產地。冬凌草也被稱作冰凌草,因為具有消炎止痛、健胃活血之效,而且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冬凌草抗癌的功效也被逐步發現并得到開發,被認為是藥用價值極高的一種植物。
徐標旗接手的茶廠恰好生產的就是冬凌草茶,徐標旗相信,有這么好的東西,茶廠倒閉一定是經營不善,而不是產品不好。
于是,他找來設計和編輯,為這些茶重新做了包裝,并且和當地的電視臺簽署了一份協議,以物品置換的方式,讓這些茶可以在電視臺每天播出三分鐘的廣告,播放半年。
電視臺的廣告,讓徐標旗成了濟源的名人,每一個在街上遇見他的人都會說,“看,他就是那個賣茶的。”徐標旗怎么也沒想到,好端端的景觀生意,居然陰差陽錯變成了茶葉生意。
不過,自此后,徐標旗對冬凌茶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他自己開始喝冬凌茶,并且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冬凌茶的好處,所以,慢慢地,他就放不下這個生意了,本來只是為了讓自己購買工廠的錢花得不那么冤枉,沒想到,茶葉生意竟變成了他可能終生都會從事的職業。
慢煮“煎茶道”
自從愛上茶之后,徐標旗對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并且對冬凌茶有了一種特別驕傲的感情。上古有個傳說,說愚公移山寓言中的老愚公之所以有那么好的體力,都是因為冬凌茶的緣故,愚公一家都喝冬凌茶,所以他們不生病,才能最后完成大業。
細究起來,這個傳說并非沒有道理。冬凌草原產地河南省太行山區(濟源,林州,鶴壁),由于土地肥沃,營養豐富,資源較多。河北部分區域也有一定數量存在,但是由于氣候等不適應,效果不佳,在藥效和功能上效果很差。
徐標旗是在濟源起家,所以,深知冬凌草對這里的影響。茶葉生意做了一年多,徐標旗的茶產業發展迅猛,這時候,景觀產業已經被他拋到了腦后。在徐標旗的字典里,只有“專注和認真”,才能做成事。所以,他放棄了景觀生意,并且在現有的生產茶葉的基礎上,研究起了“煎茶道”。
中國茶道在唐宋時期開始形成。其標志就是陸羽《茶經》的問世。其中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歷時約五百年。后來,煎茶道這種茶道形式反而在日本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在日本有關茶的最早記載可以從奈良時代的文獻中找到,那時正是中國的唐代,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茶已經傳入日本。在最初,茶是作為藥材飲用的,味道很苦,顏色與香氣不佳,隨著唐文化的衰退,飲茶的習俗也一時不振。在當時,茶的顏色與現在所說的綠色、淡黃色有很大的不同。茶碗一詞也是那時產生的。
以后,與現在有關的飲茶術起自12世紀末,榮西禪師從中國回日本后,煎茶開始盛行起來。在16世紀后期,千利休創立了“抹茶道”。18世紀末,被稱為“賣茶翁”的高游外批判了以禪宗武士家族支配的抹茶世界,為煎茶的形式與精神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高游外在81歲高齡時將自己使用的茶道用具全部燒毀扔掉,以致他的煎茶形式未能流傳下來。
后來,在喜好自由精神、不拘泥于單一形式的文人墨客池大雅、上田秋彥等人推廣下,煎茶道開始形成,并出現了多種流派。煎茶道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初期開始流行至今,自由的、享受清香的煎茶道,變得非常容易。
但是如果我們要追朔源頭,就可以發現,“茶仙”盧仝才是煎茶道的始祖。盧仝就是濟源人,“日本茶道盛行,日本人把盧仝視為煎茶道的宗師,對他極其崇敬。”徐標旗說。
日本僧人高游外在《梅山種茶譜略》一書中寫道:“茶種于神農,至唐陸羽著經,盧仝作歌,遍布海內外,而后風騷之士吟詩作賦之時無不品茶。”
日本茶道協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盧仝茶歌與日本茶道》一文中也深情地說:“日本茶人對茶室氣氛的如此營造是受到盧仝飲茶的影響。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樣,十分尊崇盧仝,喜愛他的茶詩。我的茶室掛著一幅我姑父抄寫的《七碗茶歌》。”
徐標旗說:“煎茶所形成的茶道屬于煎茶道。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最重要的是,他認為,煎茶道是中國人的文化,如果我們不能把煎茶道在中國發揚光大,便是丟失了傳統。
所以,他的茶葉事業又加上了一個標簽——煎茶道。
藍圖
有了這個想法,徐標旗就行動起來了。
他馬不停蹄地在各地體驗煎茶道,除此之外,他還讀了很多關于煎茶道的書。因為他覺得,既然要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就一定要原汁原味,這樣才能像盧仝的《七碗茶》里唱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徐標旗希望,在每一個城市,他都能開一家煎茶道茶館,這個茶館會讓人們生活的腳步慢下來。在這里,激烈的商務談判也會因為慢悠悠的茶道而變得平和起來。
如今,他已經在著手實施這件事了。但是選一個好位置,很難。招一批優秀的人,也很難。很多的難題擺在那里,徐標旗有些沮喪,但是很快,他就找回信心。他相信,中國愛茶的人數不勝數,一定有很多地方適合煎茶道的發展。
就像日本一樣,一個文化一旦開始生根,就會發芽,然后長成一顆蒼天大樹。其實,在中國,如長沙岳麓山、杭州西湖邊就有很多這樣喝茶的地方,但是真正做成煎茶道的茶館卻是少之又少。
徐標旗覺得,如果將煎茶道的文化在這些地方加以培育,一定能開出艷麗的花朵。雖然這些還只是一個初步的計劃,但是,我們似乎不得不相信,不久的將來,徐標旗一定能完成自己的夢想。
責編:范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