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至7月中旬,市場連續四周大幅調整,更于7月8日早盤上證綜指最低跌至3421.53點,自前期高點最大回撤幅度達33.9%,創業板指跌幅更是高達42.9%。7月9日,連續大跌的中國股市終于全線飄紅,滬指大漲5.7%,深成指漲幅4.25%,7月能否否極泰來,實現反轉?
6月股市大幅回調
股指的上漲運行在6月份出現了突然的方向調轉,這種調轉主要源自之前持續快速的上漲,市場累積了很高的風險,風險的集中釋放造成了短期的快速下跌。截至7月6日,14個交易日上證綜指、深圳成指、滬深30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28.6%、32.3%、27.2%、32.7%、33.2%。個股調整更加慘烈,市場信心遭受重創。在當前極強的市場向下慣性影響下,市場面臨的恐慌和強行平倉壓力依然十分巨大。監管當局打出救市牌,7月4日21家券商宣布1200億購買藍籌ETF,IPO暫停,同時證監會公告通過證金公司籌集資金穩定市場,并由央行提供流動性支持。然而,短期市場仍然只能靠自我的出清能力,在等待國家救市的同時自救是當前市場重要的力量。
從宏觀層面看,資本市場的急速下跌引發的連續爆倉并螺旋式蔓延已經威脅到金融穩定,如果市場恐慌進一步蔓延,股票市場可能將喪失流動性和自我出清能力,從而引發更大危機。中央已經數次表態,不能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中央的底線。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認為市場仍然具有自我出清能力,在極度恐慌之下市場過于關注政策和信息,但實際上,對于市場有利的基本面因素已經開始顯現,時間將是賣空最大的敵人。第一,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長能夠保持平穩,經濟轉型繼續推進;第二,貨幣政策維持寬松,下半年維持普遍降準,定向操作力度加大;第三,暴跌帶來了部分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顯現。
市場需要全力自救的依然在創業板和中小板,6月30日和7月3日能夠支撐市場向上走的仍然是成長股,成長股不穩,即使依靠救市的援軍堵住大盤藍籌的下跌空間,市場依然難以穩定。就如7月的第一周銀行板塊上漲4.7%,但對于整體市場的頹勢毫無作用。
經濟初步企穩"宏觀有所改善
已公布的5月經濟數據亮點有兩個:第一是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的繼續強勢回暖,分別上漲15%和24%;第二是6月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與5月持平,繼續高于榮枯線,說明制造業持續小幅擴張。
但這種企穩并不穩固:首先,從這兩個亮點數據本身看,對于地產數據,地產投資端增速為5.1%,好轉幅度微弱,說明地產銷售端向投資端的傳導依然較為困難,主要亦是受到行業庫存量較大的影響;同時,房地產竣工面積同比繼續下跌,建造周期的拉長是房市庫存增長放緩;再次,對于PMI,其回升斜率低于預期,從分項指標看,生產指數仍為52.9,新訂單與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下滑0.5和0.7,雖然仍保持在榮枯線上,但仍表明內外需求增長并不那么樂觀。
齊魯證券羅文波對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貨幣總量的放松是經濟能否企穩的關鍵。以社會融資數據為基準,絕對量數據從2015年3月份開始,連續三個月同比少增。三個月移動平均的社會融資同比數據已經回落到-20%。從貨幣政策領先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倘若貨幣政策保持目前的力度與節奏,未來兩個季度實體經濟仍難實質性企穩回升。本輪牛市的核心驅動力——金融機構貸款增速與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剪刀差依舊維持在本輪周期的最高點。參考1999-2001年牛市的拐點是在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增速與貸款增速剪刀差收斂到零以后才出現逆轉。羅文波認為,本輪牛市整體宏觀環境沒有發生改變。
從6月份銀行間利率走勢來看,無論是貨幣政策的放長收短還是季節性,都在銀行間市場留下了烙印。6月份銀行間面臨季節考核導致資金利率尤其是7天期限拆解利率回升到2014年年中的位置,接近十年期國債的位置,這顯然不是管理層想要的結果。7月6日央行繼之前重啟逆回購、降息降準后,又再度逆回購操作,除穩定市場外,對6月政策一定程度的“糾偏”也是重要原因。7月,在6月份季節銀行半年度考核“擾動”過后,尤其在目前降息降準及央行持續逆回購之后,銀行間的流動性將重新回到低價格與相對寬裕水平。
7月關鍵在“人心”
盡管監管層對配資檢查進一步趨嚴,是本輪市場快速調整的誘因,但在6月宏觀變量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的大環境下,市場在短時間內連續快速下跌近30%的確值得推敲。最重要的是,本輪牛市是在中國經濟轉型期,建立在預期和資金基礎上,而非業績。連續不計成本的非理性殺跌,極易對投資者造成恐慌,而一旦殺跌,本輪牛市中兩融、傘形信托、配資等高杠桿的應用又極易形成“殺跌—杠桿平倉—殺跌”的負向“多米諾循環”。造成“一切支撐位都不構成支撐”的情況。因此,某些關鍵點位,特別是被普遍認為是“牛熊轉換線”的4000點和120日均線,這些關鍵點位被突破后,引發了單邊大幅下挫,彌漫著悲觀的情緒。
決定7月行情的“勝負手”,在于要明確“政策底”,堅定國家對“改革牛”態度不容置疑。盡管“人心”“情緒”這些因素極難判斷,但魏偉仍舊不同意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市場估值已達到目標位,政府和市場訴求開始分化”“政府對股市態度開始出現不確定性”的觀點,他認為在當前注冊制、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戰略性新興板、養老金入市、“一帶一路”等關鍵戰略均正處于推進的關鍵期,“改革牛”對于全局意義重大。因此,我們看到了72"小時的“黃金救援”——“降息降準+配資自查結束+養老金入市草案公布+央行持續逆回購+印花稅下調、IPO放緩、匯金、險資出手傳聞”,也看到了證監會的“三道金牌”。多部委強力穩定市場組合拳密集出擊,出手的力度與密度相對前幾輪牛市暴跌后,政府的做法不同。
市場需要重回估值和基本面,從估值的角度來看,7倍PE(市盈率)的銀行,19倍PE的家電,21倍PE的建筑建材,22倍PE的房地產,25倍PE的汽車已經具有短期的配置價值。高估值的成長股需要對公司的業績和業務拓展展做出研究判斷,雖然整體估值仍有下行空間,但可選公司已經越來越多。
風格判斷及行業的投資建議,由于市場急速調整下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高風險偏好的配資投資者的“灰飛煙滅”、中報披露期的到來以及養老金入市的預期,場內風險偏好將有所降低,風格將更偏價值與確定性。魏偉建議關注:“買了安心類”,關注低估值、流動性好的藍籌以及業績增速穩健的二線藍籌,超配電力、銀行、家電、航空、白酒等行業;“跌出來的機會”:部分前期跌幅達到30%~40%,成長性確定的優質成長股龍頭,也迎來中期布局時間點。
責編:胡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