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的重中之重就是紓解非首都功能。其實,在我看來,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發展實際上是兩種力量對決的一個平衡,一種是集中的力量,另一種是分散的力量。過去,北京集中的力量遠遠大于分散的力量,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我更覺得這一次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就是要加大、加強分散的力量。
怎么加大加強,基本共識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于這點,我也非常贊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實施一定要完善市場機制,這有利于矯正已經扭曲的市場機制。
不過,有一點需要大家明白,即使我們的市場機制完全確立了,要想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北京的城市病,疏解北京非首度功能,這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全世界的經驗都表明,在一定的空間尺度下,市場的力量總是傾向于聚集。
因此,我認為,這一次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關鍵在政府帶領,政府在堅持首都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要盡最大限度地、有步驟地調整政府機構自身的區位,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區位。
我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到如今,人們能夠看到的最大變化就是政府正在調整它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區位,包括交通、醫療、衛生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政府自身的機構。
如今的城市已經不是原來的規模等級體系,而更多的是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網絡體系。在這樣的網絡城市體系下,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關鍵在于專業化的功能以及城市緩解的瓶頸。所以我的主張是,在政府帶頭的過程中,至少可以考慮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嘗試三件東西:第一,北京可以建一個行政新城;第二,國家可以集中將一些可遷移的、不影響首都核心功能的中央政府的機構以及事業單位聚在一起,建一個國家行政中心;第三,把北京的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集中起來建一個國家科教新城。
規劃已經發布,現在我們要關心另一個問題,即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或者非首都功能對我們會有什么影響?這個問題,站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說法,如果是站在北京的角度,我認為,可能更具根本性、戰略性的影響主要是兩大方面。
一個是北京的經濟結構被倒逼著往高精尖方向轉型,未來北京應該重點發展三大經濟,即世界級的總部經濟功能,“賣”思想、“賣”精神的“精神”經濟,非一般創造的尖端技術經濟。
另一個大的影響是,北京城市的發展將會發生階段性變化。北京的城市發展只有兩個過程,一是中心城攤大餅,二是郊區的城市化,而不是城市郊區化,北京城市郊區人口的增加,80%是外地人,不是中心城區過去的。
現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將會改變這樣的格局,使北京從一個攤大餅的時代真正進入郊區市郊化的時代。郊區城市化人口會大幅度增加,估計應該有幾百萬人口的增加。
不過,北京的市郊化過程中,有幾個問題特別值得提出來討論:一是北京由一個攤大餅的時代進入市郊化的時代,將會出現幾個城市副中心?根據國際上大都市的發展規律,北京未來郊區的城市副中心,或者副中心,決不僅僅只有通州,我相信在六環,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副中心,比如說昌平可能就會成為一個科教副中心。二是北京要把人口、住宅、商業、辦公等市郊化統籌好,努力實現一個資源平衡,只有這樣,市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都市生活,否則我們的交通將會越來越難。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