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和創業創新共同推動的浪潮中,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掀起它頁面的一角,隱約露出另一個宏大時空的壯麗景象。
科幻故事的預言
多年前曾有一個科幻故事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未來世界,主人公在自己家中,敲門聲響起,他知道,一定是快遞員。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快遞員還在外面工作。
自從儒勒·凡爾納諸多奇妙的科幻構想在一個世紀后幾乎全部成為現實之后,優秀的科幻故事就成了暢想未來的最好渠道。這些嚴肅的、根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規律對未來進行的想象,有著現實的依據,暢想的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被稱為預言并不為過。
多年前的那個故事所描述的場景,現在已經初現端倪。“宅”字的發明就意味著不遠的未來,不,現在已經開始,“在家生存”成為現實。我們就在家等著快遞員的敲門聲吧!
互聯網新時代的快遞員,不僅能送上各種生活用品,還能送上各種生活服務。以前不得不出門辦的事情,現在用手機輕點,就能放出各種“田螺姑娘”幫你料理。“宅”一族實在有福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無非衣食住行。只要圍繞這些基本需求而提供的服務,就有市場。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社會信息結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從而改變了許多行業的業態。新的手機應用的誕生,處在這樣一個新世界正在重構的當下,占盡先機。
圍繞吃,你可以下一個APP,通過手機定位自己的位置,APP告訴你附近都有哪些餐廳分別都提供哪些美食。去手機幫你找到的餐廳吃飯已經是上一代移動互聯網應用了,最新的應用是送餐上門:你只需要繼續在家玩DOTA,準備好胃口,等著快遞員送飯上門就行了。
除了日常用餐,如果你想在家里隆重地宴一次賓客,可以用一個APP預約大廚上門,什么口味、何種價位、吃些啥,甚至餐具桌布蠟燭臺,都有人專門為你定制服務,連洗碗都省了。
如果是希望自己動手做飯營造小家庭氛圍、鍛煉實際操作能力、預防久坐腰肌勞損和老年癡呆,你可以通過一個APP預定蔬菜和大米定期送上門。據說這種從臺灣引進的商業模式重點在“可視化”,你可以看到你預定的蔬菜是如何生長、采摘的。
圍繞穿,如果有衣服需要清洗,家里洗起來又不方便,或者你就是不想自己把衣服扔進洗衣機,可以通過一個APP請人上門收衣服,然后在家里繼續玩DOTA,等著干凈衣服送過來。
要是感覺勞累想要做個按摩,你不用再滿大街找靠譜的按摩店了,有APP提供優良的上門按摩服務,享受完也不用再勞駕自己的雙腿走回家了,身心徹底得到放松。
想學繪畫,鋼琴嗎?不用去找課堂了,下個APP找提供上門教課的老師很方便。
有車族經常要到洗車店里排隊洗車,路上和等待的時間對于在乎效率的人士而言實在是太浪費,而這個時間似乎怎么都省不下來。現在就好了!有APP提供上門洗車!在家里,等待“田螺姑娘”的到來,等你從家出來,看到愛車重新變得干凈閃亮,心中是否應該感謝這個時代呢?
還沒到盈利的時候?
上面說到的那種生活狀態不是想象中的未來世界,而是已經現實存在。互聯網和手機產業的發展迅速實現著曾經在科學幻想故事中描述的場景。
新時代的幕布已經拉開。有著靈敏嗅覺的人們早早開始布局,一腳踏進未來世界的洪流。
希望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但這需要良好的預見性和洞察力。今天的手機應用商店里已經是海量的APP程序,想要脫穎而出所需要的推廣門檻和成本已經不低。
在本次專題采訪中我們發現,提供互聯網上門服務的公司與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風投偏好行業最大的一兩家公司,但是只要是足夠有想法、有新應用的公司,拿到風投的投資似乎也不難。對公司而言,只要進入行業夠早、占領了市場的先機,也就基本上沒有資金投入的壓力。
有風投資金的支持,目前的新應用普遍處于“燒錢”的階段也就不奇怪了。
而提供上門服務,不管是哪一種服務,與傳統的門店服務相比,上門服務必定成本更高。“上門”本身的路途成本、服務人員和工具因“上門”而帶來的時間延長、時間分散成本,都意味同樣的服務成本更高。
那么上門服務想要盈利,要么依靠高端、高價,要么依靠廣種薄收、數量取勝。兩邊都不靠的話,還得有新的路子。
大廚上門做一頓飯,肯定得比去飯店貴;有機蔬菜生長“可視化”還送菜上門,必然是有特殊要求的高端人士才會選擇,否則不如去菜市場;上門教育肯定比大課堂貴,需要的是一對一的輔導;而隨便點個餐送到家,也得支付一點點快遞小哥的費用,飯店和提供送餐的APP掙錢靠的是量大。
上門洗車目前看起來比去門店還便宜,賺錢看上去不容易,但是HOMECAR的老板說了,洗車只是介入汽車行業的敲門磚,后續的汽車養護、二手車買賣才是重頭戲。
采訪中本刊記者發現,目前提供上門服務的公司幾乎都還沒有盈利。創業者們普遍認為目前還是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公司業務的推廣、讓市場接受這種服務更為重要,一旦市場形成,接下來才是考慮盈利的時候。
新事物面臨的老問題
事實上,“互聯網+”概念的上門服務是將傳統服務業上網,將尋找客戶的渠道打開,從而在數量級上改變客戶數量,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種新業態一方面是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能否使用新的技術來實現“幻想世界”,另一方面仍然依賴于傳統服務業的實際服務質量,缺一不可。
只有這兩方面都做到的公司,才有可能贏得市場認可。目前各公司燒錢,為的是搶占市場。傳統服務行業門檻都不太高,而通過初期的燒錢提高行業門檻,先行者才有更多的籌碼,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市場是慢慢打開的。目前的市場接受程度正隨著年輕一代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慢慢提高。“宅”家、抗拒做家務、希望更多的時間屬于自己、享受浪漫情懷等特征是上門服務的需求基礎、市場所在。
上門服務APP的模式目前一般有兩種。一是APP與傳統產業合作,APP利用手機網絡搜集用戶需求,再由傳統產業提供實際服務。比如“到家美食會”這種送餐上門服務,是在實際飯店下單,APP負責下單和送餐。
另一種是APP公司一條龍服務,上下游都自己做,比如功夫熊,上門按摩的按摩師由自己培養,比如洗車服務的洗車工,也有部分上門洗衣和送菜的APP是由自己負責實際洗衣和種菜,而不是與傳統店面或者農戶合作。
兩種模式的問題都顯而易見。前者是“輕公司”模式,成本壓力小,問題在于合作公司的服務質量如何保障;后者是“重公司”模式,服務質量統一管理,客戶口碑更好建立,但是產業鏈長,成本壓力大。
不管怎樣改變渠道拓展這一端的形式,其傳統服務行業的基本性質沒有變化。做飯的仍然必須做得可口,衣服必須洗干凈并且不能把衣服搞壞,當老師和上門行醫這種專業服務還是必須得首先符合行業規范要求、有教育和行醫的資格。
如果僅僅依靠互聯網概念,對實際服務質量缺乏控制,其后果也是災難性的。比如有的上門洗衣服務的APP采取與洗衣門店合作的方式,無法對最終結果進行控制,導致大量用戶投訴。
因此,“互聯網+”的加號后面的內容,其重要性之大甚至決定了APP最終的生死。
不管目前還有多少障礙需要去翻越,上門服務是“互聯網+”的新玩法。我們也毫不懷疑,以人類天生追求“懶惰”的天性,上門服務這種提供便利、節省時間、培養“惰性”的服務理念,也是推動新技術和新應用發展的基礎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