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已成為高職院校體現專業特色的一個立足點。從就業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幫助畢業生很快融入企業的生產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開始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這種校企合作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認可。但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地方、不同專業的校企合作情況存在較大差別,工科機電類專業的校企合作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更為突出。本文提出了在高端機電產品企業相對匱乏的區域建立校企合作的一種途徑。
關鍵詞:機電專業 校企合作 實踐教學
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和對口企業之間進行的多層次的合作,包括資源、技術、科研、學生就業等方面。這種合作可以綜合企業和學校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培養適應企業生產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依然以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大多數時間在教室里學習,技能訓練相對較少。即使有院校開設了相關技能訓練課程或實踐環節,所謂的“車間”也只是形似,和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差別很大。這是造成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學生畢業后一般都不能很快地融入企業的工作過程。因此,一些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以校企合作的模式開展學生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提前接觸和融入生產的各個方面,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機電專業校企合作面臨的困難和可能性
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東、中、西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狀況不盡相同,同一所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校企合作情況也有差別。經濟欠發達的三、四線城市高端機電企業相對較少,適合高職的訓練項目資源不足,機電企業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認可度低。但是,在高職學院工作的機電專業教師一般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歷,無論知識能力還是實踐動手能力都很強,這無形中給校企合作增加了可能性。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文提出了機電專業建立校企合作的一種途徑。
三、機電專業校企合作的建立過程
目前,機電專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校企合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是“校中企、企中校”的融合模式。高職院校在學生學習課程的末期,選用合作機電企業典型真實產品或部件進行安裝和調試,培訓鍛煉學生。學生在產品制作過程中,既掌握了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又接觸了企業的工作環境。從經驗來看,實現“校中企、企中校”的關鍵是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具備能夠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校企合作的建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讓教師融入企業
教師可以先了解合作企業某一關鍵崗位的技術要求,然后對照這些要求準備好相應的知識和技術,確保進入企業的實際崗位能夠立即投入到工作狀態。經過短期適應后,教師在企業的相應崗位全職工作約6個月,能為企業解決問題并帶來效益,最終獲得合作企業的認可。
這一過程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去企業工作的教師人數不宜太多,以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秩序;二是要挑選專業技術能力強、綜合業務素質好的教師進入企業工作,確保證獲得合作企業的認可。
2.讓學生融入企業
經過第一階段,教師熟悉企業工作環境后,將工作模式變換為“3+2”,即在企業兼職工作的時間減少為每周3天,適當安排學生進入企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其余2天,培訓學生掌握企業工作需要的技術,以企業實際生產項目鍛煉學生,實現學生入職就可工作。然后,推薦技術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學生到企業工作。最終,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很快地適應合作企業的工作需要,并進入實際工作狀態,逐漸融入企業。
3.建立穩固的校企合作關系
教師進入企業任職,不僅可以提高自身技能,而且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帶來效益。另外,學校也可以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學生,解決師資匱乏的問題,實現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建立穩固、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
四、校企合作的目標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他們具備入職即能工作的能力和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校通過校企合作也提高了教師的工作能力,積累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達到了培訓師資的目的。有實力的院校還可以根據專業優勢,建立集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生產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更深層次的校企融合。
參考文獻:
[1]楊歡.“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36).
[2]王猛.職業院校機電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3]王運宏,徐麗玲.校企合作建設高職專業教學團隊的策略探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作者單位:湖南網絡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