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但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相比受到的重視不足。不同類型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有其特點。本文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財經外語類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并提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財經外語類高校 大學生 人文素質
課 題:本課題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度人事處委托課題資助。
一、問題的提出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具體而言,人文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哲學歷史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藝術素質等內容。其核心是個人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懷和思考,人文素質與個體的人格、生命追求、生活內涵和個人品位密切相關。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人文基礎學科與技術應用學科是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兩大知識體系。在教育體系中,人文教育更多是體現情感、意志、直覺及綜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術教育則是體現出認知、分析、邏輯和思辨的理性方面。人文基礎學科是技術應用學科發展的內在依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內涵提升、潛力積蓄的根基,是經濟社會發展長遠效應的動力源泉。人文基礎學科和技術應用學科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技術應用學科為人文基礎學科發展提供實踐條件,人文基礎學科為技術應用學科發展提供研究基礎,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推動國家、民族健康和諧地發展。
人文素質的培養既不能盈利,也無法直接進行生產。專業技能教育解決學生的生存問題,幫助學生獲得謀生手段,而人文素質的培養則關注使命感、責任感、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塑造和提升,幫助學生在人生之路上站得高、看得遠、行得正,為其長遠發展提供原動力的成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人文素質的提升對技能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間接推動力。
但目前,在我國長期強調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上和高校中普遍存在重技術應用輕人文基礎、重專業技能輕育人根本的問題。能否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常常不自覺地成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實用成為大學的最大特征,急功近利成為大學生發展的主要弊端。對各種證書的盲目熱衷集中體現了當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功利性取向,這毫無疑問給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帶來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結合財經外語類大學自身的特點,外貿金融類學科占優勢地位,學生對高質量就業高度關注,常常以是否能夠獲得豐厚的薪金作為自身價值的證明,使得他們對于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重視不足。同時,財經外語類大學自身資源有限,多用于集中發展傳統優勢學科,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基礎有限,導致人文素質類課程數量和質量不足。另外,人文素質類教師邊緣化,發展平臺和空間有限。這些因素對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給財經外語類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帶來了更多困難。
國內有部分研究開始關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但多關注理工類高校,或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現狀、問題等方面,未見財經外語類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的綜合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結合實證研究的方法,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探討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狀況。擬采用文獻研究、問卷訪談等研究方法,在了解該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以期對財經外語類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建議。
二、研究過程
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該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該校學生人文素質、人文課程、人文教師的評價和建議。通過網絡發放和回收問卷。為保證問卷回收和答題效果,采用匿名方式進行問卷填答。共發放問卷155份,回收155份,問卷全部有效,均納入結果分析使用。
主要結果:
1.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評價
請被調查者評價大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占45.8%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中等,認為該校大學生人文素質非常低占3.87%,認為非常高的學生占3.23%,說明被調查者認為學生人文素質整體居中,有少數同學具備很高的人文素質,但也有少數同學人文素質非常低。
同時,有高達96.1%的學生認為財經類大學有必要開設人文素質類課程,且有近7成(69.03%)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類課程對個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幫助或有很大幫助。也有64.52%的學生是為了豐富自身文化素質,培養人文情懷而選擇人文課程,并非僅為滿足學分要求或個人愛好。
2.大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的需求
首先,從學分設置來說,有78.71%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課的學分應該達到6分及以上。可以看出,學生對人文素質類課程有著較強的需求。對于當前已開設的人文素質課程的種類和數量而言,有66.45%的學生認為課程種類太少,有28.39%的學生認為課程數量嚴重不足。可以看出,現有的人文素質類課程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哪些類型的人文素質課程有需求,筆者在研究中進一步調查了學生喜歡的人文素質課程內容。選擇比例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理學(61.29%)、音樂美術(60.65%)、歷史地理(50.97%)。
有關人文課程的授課形式與班級規模,該校學生偏愛老師講授為主(42.58%)和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結合的方式(38.71%),且超過半數(55.48%)的同學希望課程規模控制在30~60人。
3.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學習現狀
為更深入地了解該校人文素質類課程的現狀,對當前人文課程的出勤和聽課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僅有4.52%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課程能基本全勤,大多數學生(79.35%)認為人文課的出勤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學生經常曠課。而高達92.9%的學生認為在人文素質課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存在聽講不夠認真、做自己事情的情況,僅有7.1%的同學認為大家在認真聽講。
4.對人文素質課程教師的評價
課程質量和課程吸引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授課教師的水平,因此,本研究調查了學生對于該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師自身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的評價。調查采用5點計分,1代表最低分,5代表最高分。相對而言,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評分最高(4.03±0.86),對教師素質的評分次之(3.85±0.83),而對教學水平的評價最低(3.73±0.767)。可見,根據學生的評價,當前人文素質課程教師能夠認真對待課程,在課堂教學和課堂組織中表現出認真的態度,但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價相對較低。這提示我們,需要加強對人文素質課程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等方面的提升。
三、建議
1.優化校園人文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一是,該校可以進一步通過建筑、裝飾、擺設等客觀環境的優化來提高校園的文化和藝術品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二是,通過舉辦展覽、沙龍等文化活動,讓學生浸潤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有一定的幫助。三是,通過提升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僅僅在人文通識類課程中,其他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均可以通過教師人文素養的展示及滲透,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強人文素質類課程體系建設
從調查結果來看,該校人文素質類課程無論是在類別還是數量以及學分要求上,均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學校應當在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人文類課程的類別和數量,尤其是心理學、音樂美術、歷史地理等課程。心理學強調完善人格的全人教育,藝術類課程能夠通過美的欣賞、感受和體驗達到提升個體品格和素養的作用,歷史地理類課程則可以讓學生在更多元、更深刻的視角中去理解當前的社會和生活,同時這些內容和主題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因此,可以從豐富這三個方面的課程入手,為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提供助力。
3.提高對人文素質教師的支持,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廣泛宣傳,促使教師和各級管理人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使全校上下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意義,提高人文素質教師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激發人文素質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對人文素質教師開設人文課程進行鼓勵和引導,促進教師結合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貢獻更大的力量。
4.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對該校人文素質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價相對較低,更加認可教師的基本素質和教學態度,因此,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通過持續的教育培訓、研討活動引入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師進行教法研究等,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人文素質類課程達到學生積極參與,有觸動、有收獲的效果。也只有人文素質課堂充滿活力和魅力,才能改變一些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不夠重視的觀念,扎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2]姜鍵,陳巖,劉文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2).
[3]何鋒兵.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J].教育發展研究,2011(5).
[4]王維才,隋延力等.高校教師隊伍組織模式設計與人才強校戰略實施[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4(6).
[5]高媛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研究初探[J].華章,2012(22).
[6]呂遂峰.論大學教育中人文基礎學科的突出地位[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