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外出打工掙錢,咱們在家同樣能創業致富。只要會動腦筋、肯吃苦,在家務農也不比外出打工差。”邱素英自信滿滿地說。
邱素英,重慶市潼南古溪鎮洗馬村一名普通農家婦女。自2008年起。丈夫在外打工,她便“留守”在家,一邊照顧多病的公公和上學的兒子,一邊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譜寫了一曲鄉村婦女自強不息的創業之歌。
特色養殖顯身手
近年,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于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她們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既叫人感慨,又令人欽佩。今年43歲的邱素英,就是她們中的一員。
留守在家,也就意味著要挑下家庭的重擔。邱素英的公公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兒子正在上學,她既要照顧這一老一小,又要把所有的生產和家務勞動一肩挑。累點苦點都能承受,拿邱素英的話說就是“農村女人沒有那么嬌氣”,但過日子缺錢就很艱難了。公公治病,住一次院就要花兩三干塊,兒子讀書也需要錢,就這樣守在家里指望丈夫打工辛苦掙的那點錢也不是辦法,邱素英覺得自己必須掙錢貼補家用。
邱素英從集市上打聽到肉兔的銷路不錯,一只能賣到30元,特別是“新西蘭”、“八點黑”和“大耳白”品種的兔子賣得格外的好。于是,她想到了養兔子,就拿出家里的積蓄,建了八間兔舍、買了幾百只兔籠,并選購了2000只適銷對路的優質兔,開始走上一條創業之路,
邱素英心里暗暗算了一筆賬,一只兔子賣30塊錢,2000只兔子就是6萬元??!為了這“6萬元”的目標,邱素英一天忙到黑。割草、喂食、打掃,精心喂養著每一只兔寶寶,兒子都說媽媽把那些兔子當成了寶貝。
正當邱素英滿懷期待,等著兔子長大后買個好價錢的時候,已經長到2斤多的兔子卻突然得了一種“怪病”,一天就死掉了一百多只。邱素英一下子心涼了半截,趕緊跑到畜牧站請獸醫來看看。原來兔子得了一種傳染性疾病,需要隔離和打針。在獸醫的幫助下,邱素英苦苦煎熬了一個星期,才把這場傳染性疾病徹底治住。終于等到收獲的時候了,由于養的都是優質兔,銷路不愁,這批兔子給邱素英帶來了35000元的純利潤。
此后,邱素英再接再厲,繼續飼養兔子,每年養兔的收入不僅足夠支付公公治病、兒子上學的開銷和其它家用。還有了不少的積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自從養兔子掙了錢,邱素英的內心就開始“膨脹”了。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已經不滿足養兔子了,我想掙更多的錢,我想把日子過得更好?!庇谑?,2010年春天,邱素英投入2萬元,承包了13畝水塘,養起了魚。
邱素英原本以為養魚應該比養兔輕松、簡單,不必整天提心吊膽地預防這病那病,也沒養兔子那么苦和累,還整天臟兮兮的,因為每天清理兔舍就是一種又臟又累的活。但自己養魚之后就知道。天底下就沒有隨隨便便、輕輕松松可以掙錢的好事。從筑魚塘堤壩到購買魚苗,再到魚塘消毒、肥水以及晚上的守夜,都需要操勞忙碌。最擔心是還是魚兒也會生病,魚一生病就“翻白”。按說,她的魚塘是消了毒的,但養魚第一年的夏天,似乎一夜間,塘里的很多魚就“翻自”了,而且都是一、二尺長的草魚。邱素英那個心疼、那個著急上火,根本沒法形容。她一邊向技術人員求助。一邊買來了《魚塘養魚技術》、《魚病綜合防治手冊》等書籍學習。
養魚除了要懂得魚病的防治,還要嚴防夏季的洪水,必須在雨季來臨前提前做好疏導的渠道,特別是有雨的夜晚,邱素英經常整夜不睡,打著手電在魚塘邊四處察看,以防堤壩出現漏洞,塘中的魚兒順流逃走。
村里人都說:“有些連男人做起來都很費勁的事,邱素英卻能做得漂漂亮亮。她勤快、能干,能吃苦,像是一個鐵打的女人。”的確,邱素英做起事來風風火火。身上透出一股干練,似有使不完的勁。尤其到夏季。村里人大多數都躲在家里涼快,邱素英卻還在外面割草、喂魚,她說:“男人在外辛苦打工,女人在家不能坐吃山空??!丈夫不在家,我這個婆娘一樣可以干得好!”
天道酬勤,邱素英的付出迎來的是魚塘的大豐收,她一年養魚的收入達到4萬多元,讓周圍鄰居羨慕不已。
留守致富美名傳
2013年,對邱素英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她的兒子考上了常德醫學院,家里在鎮上買了一套新房。好事連連,邱素英卻覺得自己肩頭的擔子比過去更重了,她想多掙點錢供兒子上大學,然后考研、讀博。她希望兒子能多讀點書,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邱素英不僅心疼兒子,也十分孝順公公,買了新房后,她把辛苦了一輩子的公公接到新房里住,讓老人享受新生活。她自己又獨自回到洗馬村,除了繼續養魚,還把村里拋荒的地承包過來?,F在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而且年輕人都不愛待在農村,嫌農村苦、臟、累,愛往城市跑,進了城就不想回來了,所以村里有了很多荒地?!暗乜偟糜腥藖矸N吧,這樣荒著多可惜?。 鼻袼赜⑦@樣覺著。她就承包過來,種了10畝花生、油菜,10畝水稻,還養了兩頭黃牛以及一些小家禽。邱素英覺得,現在的日子苦一點,累一點,但是,有盼頭?。?/p>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留守婦女,邱素英的想法很樸實,她不等不靠不要。默默承擔起家庭重擔,靠一雙勤勞的雙手走上致富之路。中央電視臺《真誠溝通》欄目對她自強不息、樂觀向上、自主創業的事跡進行了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