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延遲退休有了較為明確的時間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希望2015年制度方案:2016年方案報經中央同意,并向社會征求意見;2017年正式推出具體方案。此外,尹部長介紹,延遲退休將按照“小步徐趨、漸進到位”的節奏,即每年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并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達到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而且,方案公布后,延遲退休并不會立即實施,而是“至少要在5年以后”再實行。
推行延遲退休的三大原因
應該說,很少有一項公共政策的醞釀與討論,能夠像延遲退休政策這樣,引發如此廣泛的關切和強烈的反響。自從2008年傳出有關部門在研究延遲退休政策的消息以來,各界圍繞著“該不該推遲退休年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筆者歸納政府推行延遲退休的理由有三:
其一,延遲退休可以增加養老統籌的收入,減少國家在養老金支付方面的壓力。有專家曾測算過,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金統籌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這樣可減緩養老金缺口200億元。
其二,人的預期壽命增長了。給延遲退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在1953年規定的,到了1978年國務院104號文件再次明確,女工人退休年齡是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退休,男職工年滿60周歲退休。這是基于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人均壽命還只有40歲左右的情況下。現在我國人均壽命已達到74.8歲,所以延遲退休自然被抬上議事日程。
此外,延長退休年齡在發達國家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3歲,歐洲國家高的有67歲,低的也有65歲。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較弱,所以更應該推行延遲退休,讓那些閑來無事去跳廣場舞的老人們繼續發揮余熱。
其三,延遲退休是提高贍養比率的一個途徑,也是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要措施。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是瞻養比2:1,目前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也就是3個人養1個人,而到了2020年將下降到2.94:1。如今一些省份已經突破警戒線。比如上海早在2009年就已降至1.41:1.特別是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和職工密集的省會城市,養老金缺口問題尤為突出。
盡管延遲退休的改革方向已經確立,但是這種“漸進”的方式和速度,讓延遲退休在諸多改革中十分顯眼,按照人社部提出的“時間表”,前期一系列步驟完成后,再等五年后才正式實施,如此不計“效率”、不避繁復,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漸進方式推行。其背后有啥用意呢?
首先,培養共識才能減小改革推進的阻力。一方面今年在制定延遲退休方案時要充分考慮民意,特別是反對者的意見:另一方面明年公布方案征求民意時。要給公眾充分的表達時間和表達空間.甚至不排除多次征求民意的可能。更為關鍵的是,從方案出臺到真正實施這段時間,有關部門要做大量的解釋、說服工作。
再者,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漫長的時間。目前我國法定退休年齡偏低,這是源于上世紀50年代出臺的《勞動保險條例》,只有修訂這一制度,延遲退休才能有法可依。否則在法律層面上無法推進。
最后,延遲退休改革實施給老齡人口就業安排留出充分的時間。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設計一些產業、崗位以方便部分五六十歲的人就業。因為,很多單位不愿意接納年齡偏大的職工,那么在實施延遲退休后,老齡人群如何繼續就業就會成為一個課題。因此,有關方面要充分利用改革留下的時間表,解決部分年齡偏大職工的就業問題。
政府要做好三件事
如今人口老齡化已是世界性的問題,各國都為民眾養老問題頭痛不已。比如美國的聯邦公共養老金預計將在2041年出現缺口,英國更是宣布在2040年前后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9歲,未來還可能提高到70歲。筆者認為,我國在推進漸進式延遲退休時,政府必須要做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政府應該鼓勵人們延遲退休,但又要在延遲退休年齡方面不搞一刀切。現在一些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或者身體虛弱的職工,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早點退休:而另一些從事腦力勞動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或者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他們卻希望自己再多干幾年,發揮一下余熱。所以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區別對待。讓想退休的人退下來,而不想退休的人可以延遲退休。
事實上。發達國家在延遲退休方面也不搞一刀切的方式。澳大利亞為了鼓勵人們延遲退休。政府對于選擇延遲退休者,每年給予獎勵,而且延遲時間越長,獎勵更會成倍增加;此外2010年以后,政府還給予延遲退休的國民額外的工資減稅優惠,這體現的是國家與個人的責任共擔,因此澳大利亞延遲退休的阻力相對較小。
第二件事,通過各種途徑,彌補養老金的缺口,同時提高贍養比。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造成我國養老金出現巨大缺口,如果僅僅靠延遲退休每年也只能省下200億元,倘若政府部門建立一攬子制度設計,真正做到國家與個人責任共擔的話,那么養老金缺口就會得到有效彌補。
一方面。通過擴大養老保障基金的隊伍,來提高瞻養比。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廢除了養老金雙軌制,現在全國有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近7000多萬人,如他們每月繳納8%的養老金,即使按人均工資3000元/月計算,每年可使養老金增加數千億元。
同時,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轉換通道徹底打通,讓農村人口與工人享有同等的養老保障待遇。以此消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目前農民工的參保率只占總數的1/6,如果把青壯年農民工群體納入社保體系,不僅可補漏洞,還可以大幅提高瞻養比,因為之前大多數農民工是不繳納養老保險的。
另一方面,每年壟斷國企存有大量的利潤,他們除了要求國家財政補貼之外,就是給自己的職工增加福利,很少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拿出壟斷國企部分紅利或者變買部分國有資產,就可來填補歷史遺留下來的社保漏洞。此外。當前國家財政用于社保支出僅占行政經費的四分之一,這與高福利的發達國家相比仍顯不足。所以加大轉移支付比例,可以彌補養老基金的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一方面國家連續以每年10%的幅度提高養老金,以保證退休員工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而另一方面養老基金都趴在銀行里面睡大覺,長期處于負利率狀態,不僅無法起到增值的作用。而且還因通貨膨脹而貶值,出現更大的資金缺口。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允許養老基金直接投資國債或地方債市場。甚至購買貨幣基金。這樣可使養老保險基金利益最大化。前幾日,發行1.6萬億地方債因市場反應冷淡而延遲發行,如果讓養老基金也參與到地方債購買中來,這樣不僅盤活了存量的養老基金,支持了地方投資建設,而且還可以讓養老基金在享受較高收益的同時,跑贏通脹。
第三件事,努力減輕延遲退休對當前就業的壓力。推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在國際上多有先例,比如美國在1983年就通過法律要將退休年齡從65歲推遲到67歲,但直到2000年才真正開始實施,而且推行的步驟也非常緩慢,2003年年滿65歲的職工將延長工作兩個月,2004年年滿65歲的職工將延長工作4個月……如此直至2015年。退休年齡被延長到67歲。
筆者認為,以上做法中國可以借鑒,這樣可以讓民眾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和心理預期,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當前就業的影響。每年我國畢業的應屆大學生就有700多萬。算上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則有數千萬人口需要就業,采用漸進式推行延遲退休,可有效緩解對就業造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