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崗女工,在商場內失手摔裂了一只翡翠手鐲,這只玉鐲標價38.8萬元。商家將其告上法庭,索賠38.8萬元。
法院最終會如何判決?這個案例能給大家帶來什么樣的警示?
好奇害死貓,摔裂“天價”手鐲
2013年3月26日,46歲的江蘇鎮江市民李佳麗(化名)在逛商場時,看到一只標價38.8萬元的翡翠手鐲,出于好奇她讓營業員拿出手鐲試戴賞玩,卻不慎將手鐲掉落地上,導致手鐲出現了兩道明顯的裂紋。
商家認為,手鐲這樣的損壞已無法修復。完全失去了商品價值,要求李佳麗全額賠償。
李佳麗承認手鐲是自己不小心摔裂的。但她下崗了,是一個得過宮頸癌的低保戶,沒有能力賠償這么多錢。
因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商家將李佳麗告上法庭。
2013年5月22日,鎮江市京口區法院對此案進行公開庭審。李佳麗開庭缺席,也沒有聘請任何代理人為自己辯護。
在庭上,原告提供了證人證詞、珠寶鑒定書等多項證據,并稱己方已盡到了告知義務和保護義務,請求判令被告立即賠償原告損失38.8萬元。
該案主審法官李益成指出。原告的請求是根據手鐲的標價提出來的,而標價可能跟財物的真實價格有差異。原告稱手鐲是幾年前花費31萬元購買,但無法提供購買證明了。因此申請對手鐲受損前的市場價值做評估鑒定。
2013年8月22日,鎮江市價格認證中心出具價格鑒證結論書,載明該手鐲在價格鑒證基準日(2013年3月26日)的價格為14.75萬元,該手鐲的殘值無法鑒定。法院就手鐲殘值認定先后向多名業內專家咨詢,殘值一般是完好時正常價值的10%-20%之間。
2014年1月,法院第二次開庭。原告認為即便手鐲確實存在殘值,但實際中摔裂手鐲很難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殘損價值難以實現。因此原告主張按照全損進行賠償,根據此前的價格鑒定,賠償數額變更為14.75萬元。
安全措施缺失,商家承擔主責
經過幾次開庭審理,法院查明,原告在商場開設了專柜,專柜地面鋪設的是瓷質地磚,柜臺是玻璃邊框、玻璃臺面,柜臺外隨機放置了簡易坐凳。銷售時,原告的營業人員在柜臺圍合的空間內提供銷售服務,消費者在柜臺外選購。2013年3月26日下午5時許。被告手持該手鐲,轉身搬動坐凳,欲坐下仔細查驗時,手鐲不慎從其手中滑出,墜落至地面,局部出現明顯裂紋。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到原告營業場所選購手鐲,雙方間是消費者和經營者的關系。原告作為手鐲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不僅應當保障消費者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還應當盡量避免消費者在選購、交易商品過程中因過失行為產生民事責任而導致的財產損失。
本案中受損的翡翠手鐲標價38.8萬元,屬易損易碎的貴重商品。對經營場所安全防范措施的要求應當高于其他一般商品的標準。原告作為翡翠手鐲的經營者,更了解所經營商品的特性、服務設施設備和經營服務場所的實際狀況,相對具有更強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防止或減少商品選購、查驗等交易過程中損害的發生。
但原告經營場所和交易過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明顯缺失。比如,其未能針對翡翠手鐲與硬物撞擊時易碎的特點,對交易場所的硬物實施軟包裝,未在硬質地面上鋪設地毯。或者進行其它改造,盡量減少手鐲與硬物撞擊的可能性:未能提供安全舒適的交易環境,盡量避免消費者在查驗手鐲過程中受到可能導致意外的干擾:未能采取措施,合理降低交易過程中手鐲意外墜落至地面的垂直距離,減小手鐲墜落至損的可能性,等等。如果原告盡到了高度注意義務,采取了足夠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減小手鐲墜地的概率,即使消費者在選購、查驗時不慎將手鐲墜落地面,損害結果也可能不會發生,或者將損失降至最低限度。由于原告在經營過程中沒有對消費者盡到足夠的安全保障義務,應當對手鐲墜地受損后果承擔主要責任。
被告作為消費者,明知或應當知道翡翠手鐲系易損易碎的貴重商品,在選購、查驗手鐲時,亦應盡到謹慎注意義務。盡量防止意外發生。由于被告疏于注意和防范,在查驗時致手鐲從手中滑落墜地,對手鐲受損后果應當承擔次要責任。
從充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經營者不斷改善經營場所環境和服務質量的原則出發,綜合考慮本案整個交易過程中原被告雙方的過錯情形,各自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原因力大小等因素,法院認定原告對翡翠手鐲損壞產生的損失承擔70%的責任,被告承擔30%的責任。
原、被告雙方尚未完成交易行為,受損手鐲仍然歸原告所有。而且作為翡翠手鐲的經營者,一般情況下,在再利用受損手鐲時做到經濟利益最大化方面,原告比被告更有優勢。故將受損手鐲交由原告處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損手鐲價值,降低損失數額。因此。對原告要求確定受損手鐲歸被告所有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參照專業人員意見,法院酌情認定該手鐲的殘值為23000元,手鐲受損的損失金額應認定為124500元。一審判決李佳麗擔責30%賠償損失37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