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名牌高校畢業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兒子因炒股欠下75萬債務,在債主逼迫走投無路情形下遠走他鄉,至今失聯8年杳無音信。媽媽賣掉僅有兩套住房搬進雜物間。先后做過護理植物人,飯店打雜,大排檔賣小吃等10多種工作,逼迫自己走上了一條“子債母還”透支生命的艱辛路。8年凄涼晚境中,這個最堅強的皖北老媽媽,傾家蕩產含辛茹苦。終于完成了在常人看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子債母償任務。她的所為,源于對獨子的大愛,更源于維護兒子乃至自身人格尊嚴的至高境界。
巨債壓身兒子逃命
今年68歲的李雪英是安徽宿州市南關街道恒馨社區居民,丈夫1993年因病去世,老人退休后每月僅能領取600多元微薄退休金度日。但令李雪英自豪的是,1978年出生的兒子王昆鵬,1998年從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考取當地一家事業單位編制,端上了令人艷羨的鐵飯碗。那時股市風頭正勁,王昆鵬邊上班邊炒股炒期貨賺了不少錢,后來索性辭職當起大戶專職炒股。可到2006年時股市低迷,王昆鵬手上的幾只股票全被套牢,連向朋友借來的75萬元欠款也血本無歸。從此,債主們成天蹲點催債,連家里的木門都被踢壞,以至王昆鵬躲在家一聽見敲門聲全身發抖精神高度緊張。此時,李雪英一直在合肥照料剛剛做完乳腺癌手術化療的女兒曉倩,在獲悉兒子絕境后猶遭晴天霹靂,發瘋般跑回家只能一個勁安慰兒子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巨大的還債壓力下,王昆鵬被診斷患上精神衰弱,成天害怕見人徹夜不寐,連門都不敢出了,有一次甚至跳河自殺。幸被好心人救了上來。那次跳河后的第3天,李雪英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與其被債主逼得不得安生不如逃命換個環境,債務由自己打持久戰慢慢消化。2007年的一個春天,李雪英花31元幫兒子買了張開往鄭州的火車票,另給500元生活費,還提前聯系好了兒子鄭州的大學同學接站。
那年,李雪英剛61歲,她輾轉找到兒子的15個債主,總計75萬元債務,老人一筆一筆記下欠款,一個一個承諾償還。
把兒子送走半年后,李雪英實施還債行動。她在宿州市擁有兩套房子,加起來共有120多平米,其中一套位于市中心繁華地段。本來有這兩套房子,李雪英的晚年會過得非常愜意,但現在為了還債,不得不忍痛將房子分別以15萬和8.8萬的低價抵給了債主,這樣兩套房子一共賣了23.8萬,消化了一大部分債務。2套房子賣了,李雪英選擇住在離家僅幾步之遙的自家雜物間里,狹小陰暗的10平米破房子里,唯一像樣的電器就是1986年買的老冰箱。還架著兒子的自行車。雖然太過簡陋,但老人自嘲比住馬路強多了,總算還有屬于自己的窩。李雪英住在這里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兒子一旦回老家,會在附近方便找到她,她要在這堅守等兒子。李雪英還債的決心很強烈,緊接著又把自己早年買的2份人壽保險中途退掉了,拿到保金4萬元。除了這4萬塊,李雪英緊急向遠在合肥的女兒求助,女兒把自己準備買房的錢拿出來,湊齊了30萬打過去。這樣,75萬元的債務一下子只剩下17.2萬元,李雪英長吁了口氣。
透支老命獨子失聯
兒子離家后,憑借高等學歷很快找到一家鄭州企業駐深圳辦事處的銷售工作,得知兒子一切安好,老人增添了無窮動力,加快了還債步伐。此時的李雪英再次做出一個驚人決定,打工給兒子還債!憑著年輕時的醫護經驗,李雪英在市立醫院找了份護工活。特護的對象是沒有自主意識的植物人,一天一夜得用粉碎機給病人插管子往胃里推喂6頓流汁。有時用了蜂蜜食物太黏不能推太快。否則病人要吐出來,因此一頓飯常常要喂50分鐘,累得李雪英眼冒金花腰酸背痛。與喂飯擦身相比,最讓李雪英發怵的是給100多斤重的病人翻身,因為植物人的身體24小時要翻動12次。而病床又高有窄,每翻動一小下李雪英都要連肚子帶腿帶胳膊帶手一齊上。因為植物人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的,李雪英晚上也要每兩個小時起來幫病人翻一次身。白天太過勞累,晚上很容易睡過頭。為了盡量不讓自己睡太死,李雪英想了個辦法,夜里就不停地咀嚼干辣椒,讓舌頭始終處在火辣辣的狀態下好提神,千萬別讓自己打瞌睡。這樣的勞動強度,就是壯漢也吃不消,一天下來就讓李雪英累得快癱倒了,如此辛苦一天才掙60元。幾個月下來,李雪英的10個手指因長期受力。關節都被累得變了形,10個指頭無法再伸直。
腳下的路雖然漫無盡頭,但李雪英3個月還了5000多元。陸續照顧了幾位植物人后,由于競爭太激烈,年邁沒有體力優勢的李雪英還是“失業”了。于是她又開始在夜市大排檔打雜,每天工作8個小時,打掃衛生、洗碗擇菜……直到凌晨3點才拖著疲倦不堪的身體,騎著自行車回家。屋漏偏逢連夜雨。2007年年底的一天,李雪英在騎車回家時不慎摔倒,導致右腿骨裂,休養一段時間后工作又丟了。養傷的日子里,白發蒼蒼的李雪英萌生創意:不如在夜市大排檔賣小吃,門檻低投資少見效快。從此白天里,李雪英忙著做窩窩頭、小饃饃、花生米、成鴨蛋,然后用袋子分裝好。晚上到夜市食肆游走叫賣。要知道,老人也是個要面子的人,土生土長60多年,退休前是一家藥品公司銷售員,丈夫生前是當地一家行政單位的局長,正科級干部(宿州市前身是縣級建制宿縣),遇到熟人叫賣特別不好意思。可現實窘迫,面子不能還債。2007年12月的一個冬天,夜幕降臨,李雪英顧不上吃飯騎上自行車,來到2公里外宿州東昌路夜市大排檔。老人提著竹籃子,在吃著龍蝦羊肉串、喝著啤酒的桌子間游走,微笑著向食客兜售自己蒸炒的小吃。第一次做生意,忙到凌晨2點多一晚上賺了70多元,業績頗豐,老人非常欣慰。時間久了,面對這位滿頭銀發面容清雅裝扮得體的小販,總有好奇的食客問老太太:您老衣著談吐不俗,如此高齡為何還要在外賺辛苦錢?當人們知道老人是在替兒子打拼還債時,紛紛投以敬佩的目光。漸漸的,老人的故事在整個宿州城夜市傳開,許多食客一見老人路過就往她竹籃里塞進10元、20元、50元,卻不拿東西。有的食客干脆把老人全竹籃食物買來,帶回家讓孩子邊吃邊感受老人故事。但老人從不接受施舍,總千方百計把客人食品放上桌,錢也一定要找給對方,“如果大家想幫我,那就多多轉發我尋找兒子的信息吧。”也有排檔老伴長期為老人免費提供熱騰騰的羊肉湯和可口飯菜,但執著的老人總是拉斷了手也要買單。李雪英非常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每當湊齊100元,老人就會到附近銀行存起來。盡管吃了很多苦,但李雪英從沒怨天尤人。有些債主為老人的大義所觸動,給她送來糧油、衣服和鞋子,有的一再申明錢不要還了,但老人堅持一分不欠地還清。
就在兒子離家2年后,老人總計已償還60多萬元債務。可當老人正在拼力掙錢時,卻與兒子失聯了:2008年春節給兒子打電話時,卻發現那個熟記的手機號碼成空號。老人安慰自己,兒子或許換了工作,一定會主動聯系自己的。
生意要做。兒子也得找。李雪英找遍兒子的同學打聽蹤跡,到處張貼尋人啟事,去民政部門救助站查詢信息。為了方便比對,她還去公安部門采集了自己血樣在公安內網上傳,甚至通過公安部門查詢全國交通事故死亡名單。活要見人,死要見尸。老人次次尋找都是失魂落魄而歸,但同時又感到特別慶幸,覺得兒子還活著。李雪英把她能想到的找人方法全都試了一遍,可兒子王昆鵬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見蛛絲馬跡。合肥的姐姐也通過網上各種方式尋找弟弟,有杭州、寶雞、鹽城熱心網友發來疑似照片但都被否決了。
家門永遠為你敞開
2011年的一天,得知弟弟2009年在徐州辦過暫住證的消息后。一家人興奮不已。老人次日坐火車趕到徐州找到黃海派出所,警察打印出暫住證照片時,老人確認此人正是失聯的兒子!可警察說這個暫住證已過期一年多,辦證人沒來續辦,說明人早走了。在從徐州返回路上,失魂落魄的老人悲喜交加:喜的是兒子還活著,悲的是兒子為何一刻也不想與自己取得聯系?這個難堪的事實讓老人難以面對。
2014年5月26日,老人還掉最后一張借據1萬元,還剩下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同學8200元,當時是電匯給兒子沒有欠條。歲月不饒人,由于總是熬夜,李雪英經常頭暈,推車時腳就像踩在棉花上頭重腳輕,一只眼睛得了白內障看東西很費力,但她還堅守著小屋哪也不去。每年中秋節與春節除夕夜,老人最多在宿州侄女的小五金店里匆匆扒兩口飯就回去了,她生怕兒子一旦回來自己不在家與兒子失之交臂遺憾終生。合肥的女兒也多次邀請她去省城定居,但老人婉拒了,因為她怕聽不到兒子回家的腳步聲。每天下午,準備完夜市零食后,老人便靜坐在屋子前,眺望著小巷盡頭每個戴著眼鏡的路人,看看是否有熟悉的兒子身影。
2014年9月26日,受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組邀請,李雪英特意穿上兒子早年為她買的那件碎花襯衫,在女兒陪伴下來到了北京。節目錄制中,李雪英直接對話著名主持人倪萍,講述自己的悲凄辛酸故事。在現場所有參與錄制的觀眾工作人員,聽完李雪英的故事后無不動容。現場,李雪英還拿出她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老淚縱橫地讀了起來,希望兒子聽到她的呼喚后,能夠快快回家。雖然節目組并沒有得到生死未卜的兒子任何消息,但她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兒子一定會回來,自己也會繼續尋找下去。
2014年12月底,老人終于還清最后的8200元。絕境反擊陰霾退,她義無返顧地決定繼續賣小窩窩頭,將掙錢進行到底,但不能像以前那樣賣命了。因為李雪英又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攢錢改善住房條件。因為兒子一旦回來,窩棚里顯然不能容身,她有義務為兒子解決婚房。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李雪英對兒子的思念與日俱增。老人委托女兒在微信上對兒子喊話:“回來吧兒子,家門永遠為你敞開,你永遠是我身上掉下的5斤2兩肉:你的債務,媽媽和姐姐已幫你還完,一切都過去了,打消一切顧慮回來吧,如果真的不能回來,那就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聽聽你的聲音也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