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以來的這波牛市穩穩地站上4300點之后,“賣房炒股”、“賣車炒股”的言論又開始在坊間流傳。而股票界的頭號“風流人物”非定增莫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股市新政一出,定增便卷土重來,其搶手程度已經讓整個金融界咋舌,
定增是“牛市收割機”?
定增此次的發力并非突然崛起,過去的8年間,定增的平均收益率為30.09%,其中取得正收益的投資者比例為64.62%,而指數在3000-4000點附近的平均收益率更是超過40%,有不少定增股票甚至超過了200%。業內有人稱定增為“牛市收割機”。也就是說在牛市時,定增表現尤為突出。
說到定增,我們就繞不開整個股票市場,因為它是定增市場發酵的土壤。分析人士認為,股市作為經濟指數的先行指標,最能夠反映出市場對于未來經濟的預判。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政府確定目標,將金融企業和股市作為定向扶持的一大方向,為了增加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增強投資氛圍,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降息降準、稅制改革、金融體系改革等都使得民眾對股市的投資需求被大大激發。
另外,股市的去泡沫化進程已歷經多年,長期超跌,也確實到了價值回歸的時候。總的來說,內在上漲需求和外界上漲刺激是此輪股市上漲的兩大核心原因。
有人說,炒股是一場博弈,其實股市更是一場擁有著無形規則的游戲,所以“股市的最優策略”就像“人生真諦”一樣,既存在于這個市場,又需要人們去“頓悟”。市面上倒是有一些投資策略可供參考,比如“均線操作法”,已經被很多人證明是有效,但是算上手續費,該策略在中國股市就淪為雞肋:再比如“預設買賣節點法”,有時候在單邊上揚或下降的時候根本找不到買賣點:還有巴菲特非常推崇的“價值投資法”,其實包含著多重意思:拿捏得住、參與企業決策、長期持有。在中國小散們卻只能單純操作為“拿得長”。
以上方法在紛紛淪為“一把辛酸淚”之后,就有了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購買ETF或者股票型基金,用來分散風險。或者是與大機構作聯手參與相關投資項目避免資金被清洗。事實證明。這種無為而治反而是最有效的,雖然“100分的卷子只能妥妥拿70分”的策略會讓有些人不甘心。但是好過撞破腦袋血本無歸。
定增為何最受寵?
“在2014年,共有680只基金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2015年可以預見只會多不會少”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定增,全稱為定向增發,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行為。規定要求對象不得超過10人。發行價不得低于公告前20個交易市值的90%,且發行股份12個月內不得轉讓。由此可見,對象少、門檻高、有折價拿,是定增的最大看頭。
定增是中國股票市場里最接近價值投資的,因為其包含“能夠參與決策”的部分,也包含了一部分“拿捏得住”的意思。還有法律義務上的長時間持有規定。佐證就是,優秀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通常會使用這種方法來介入一家公司的企業管理,比如摩根大通就增持過海螺水泥,
另外,定增也被認為是股票界的“高手過招”,“高”是指門檻高,據了解,一般法人、公募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券商、第三方等機構投資者占據定增參與總數的90%以上。參與人數少也就意味著較低的秩序維護成本,所以定增雖“大”,卻并不費心。
從定增的投資上,也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資金、政策傾斜,由于其鎖定時間為一年到三年,所以沒有確定未來長時間行業的發展態勢,一般機構不會貿然介入。而現在的“一帶一路”“互聯網+”又恰好使得定增在這段時間“生逢其時”,從當下上市公司定增資金投向來看,醫療IT市場、互聯網相關企業、農業生態圈建設等熱門行業,均是定增資金的主要去處,可以說,定增因潮流而生,也引領潮流。
當然,暴利驅使是大機構投資定增的最主要原因。定增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在牛市氛圍和定增業務的前景渲染下,參與定增的機構轉眼間可能浮盈就超過50%。巨大的利益也使得機構投資者爭相介入這塊市場,使得“一票難求”。
定增的參與門檻較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資質,那么普通投資者是否完全不能分享“定增”這塊蛋糕呢?也并非如此。雖然定增本身的投資門檻較高,但是有關定增產品的參與門檻并不高,大多數只要50萬就可以參與,比如某些機構發行的優選定增基金。雖說只要是股票就有投資風險,不過定增因為可以調整安全墊的厚度和參與定增資金的比例,因此其風險是相對可控的。據專業理財機構嘉豐瑞德市場調查,為了進一步控制風險、方便管理,有的定增項目產品甚至會專門區分優先級和劣后級,優先級風險低,有權優先參與保本部分的利息分配:劣后級風險高,有權優先享受超額利潤部分的利息分配,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何種利益分配方式。
總之,普通投資者想要介入定增市場,目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大機構作捆綁,避免被馬太效應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