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走出一輪大牛市行情。而在這輪牛市行情中,“互聯網+”概念股受到市場的大力追捧。不少公司也因此紛紛涉足“互聯網+”,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互聯網+”概念股炒作的需要。一些“互聯網+”概念股也因此被市場炒到了天上,風口之上,豬飛上天,成了當下A股市場的真實寫照。
很顯然,市場對“互聯網+”概念股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政策面力挺的。就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來說,“互聯網+”成了一個新的經濟熱點,也成了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風口。就連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閉幕后的記者見面會上也表示: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正是因為有著政策面的支持,所以盡管中國經濟還沒有飛起來,但中國股市的“互聯網+”概念股卻是實實在在地飛起來了。
應該說,近年來“互聯網+”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它實際上正在影響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甚至是某些國人的創業與投資方式。比如,網上創業,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等等。可以說,如果沒有“互聯網+”的話。中國的商業地產價格會進一步上漲。因此,我國政府將“互聯網+”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風口,是十分正確的決定。股市對“互聯網+”概念股的炒作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市場對“互聯網+”概念股的炒作完全處于一種概念炒作狀態。實際上,并不是每一家涉足“互聯網+”的公司都能取得成功。畢竟在“互聯網+”公司中,能夠真正取得成功的只是少數公司。象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只有一個,不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成為阿里巴巴。而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互聯網+”公司更多的是在燒錢,就連阿里巴巴當初也是在燒錢,公司為此甚至在國內尋求不到風投資金的加入。所以在目前涉足“互聯網+”的公司中,不排除很多公司都只是在燒錢而已。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筆者無意于否定“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但就單個的企業而已,顯然不能理解為一觸“互聯網+”就靈。雖然不排除引入“互聯網+”后會給有的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但“互聯網+”絕對不是任何一家企業的救命稻草。對于企業來說,“互聯網+”只是解決了企業的平臺問題、渠道問題,但一家企業能否發展壯大,關鍵在于該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的競爭力。比如制造業,如果沒有核心的有競爭力的產品,那么這家企業即便“互聯網+”,也是很難獲得發展機會的。相反,這種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涉足“互聯網+”,只會給企業增加一大筆的費用支出,讓企業多燒錢而已。所以當下市場炒作的“互聯網+”概念股未必真的能成為“互聯網+”的受益者。
但在當下的A股市場,有一家公司雖然沒有被市場冠以“互聯網+”概念股來加以炒作,但該公司卻是真正的“互聯網+”受益者。因為隨著“互聯網+”企業的越來越多,尤其是許多的公司都把眼睛盯在了移動互聯網上,包括手機上的支付、閱讀、股票交易、商品交易、以及各種信息的查詢等等,這就是說,在當下以及未來的生活里,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但移動互聯網帶給人們眼睛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如此一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的越發普及,國人的眼睛普遍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而且隨著對移動互聯網使用的時間越來越長,國人的眼睛問題也會越來越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向患者提供各種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醫學驗光配鏡等眼科醫療服務”為主業的愛爾眼科,想不成為“互聯網+”經濟的受益者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以說,愛爾眼科扮演的就是人們熟悉的淘金路上“賣水人”的角色,前去淘金者未必都能發財,但賣水者肯定是發財了。
所以對于愛爾眼科這只股票。投資者可以長線關注,而且越跌越買,不計較一時一地之得失。就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看,只要“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的風口,那么愛爾眼科絕對就是“互聯網+”經濟的受益者,該股票長線向好是大勢所趨,甚至不排除成為百元股的可能性。除非在這種大好形勢面前,愛爾眼科會自毀長城,而這種可能性顯然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