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大家賺點錢都不容易,對于投資就會有些患得患失。其實不僅是投資者。政府決策層也是小心翼翼,推動經濟需要釋放流動性。但是又怕稍微一過就難以遏制熱錢炒作反而成為“實體經濟抽血機”。
對于當下股市,確實是令人又愛又怕,股市向好,當然比銀行理財利潤高。但高收益也伴隨著高風險,如同在鋼絲上走路。俗話說“百花齊放才是春”,要不要轉戰其它投資品種?哪些投資品種在下半年會“有戲”呢?
房地產重新崛起“恐怕不能”
房子一向被認為是百姓生活中的頭一等大事,結婚需要房子、讀書需要房子、落戶需要房子……種種“剛需”聽上去似乎都挺有道理。而政府在今年幾度刺激改善性住房,各地“救市”舉措頻出,這讓很多地產商嗅到了房市復蘇的氣息。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呢?
盡管房價又有上漲的態勢,“地王”又現,但政府對價格的審批環節卻遲而未決,據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房地產的成交量同比下降了3.8%,可見房產的炒作并未得到投資者的響應,房產交易量并沒有出現所謂爆發性增長。
究其原因,房子的價格是硬傷,只要總價沒有變,即使首付減少,月供也因降息會略有減少,但購買力和標價之間仍然無法平衡,缺乏實際購房者的房市很難炒起來。如果你只是想“炒房”,尤其是流動人口較少城市的房產,還請三思。
P2P固定收益類理財“更活躍”
盡管隨著股市的回暖,前幾年一直受寵的P2P固定收益類理財品種在去年年末也出現了不小的資金流出,但是在2015年下半年,這類理財品種卻極有可能“更活躍”。
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形式,P2P企業恰好符合多個關鍵點:給優質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融資渠道、金融創新、“互聯網+理財”模式,可謂“萬千寵愛在一身”,唯一讓人詬病的就是P2P企業的安全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存活下來的P2P企業都已經和客戶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關系,比如實現四年100%兌付的宜盛財富,其客戶中80%都是老客戶及其介紹的客戶,加上政府明確將P2P企業納入了銀監會管理范疇,進一步加強監管,安全性將大為改觀。
這類產品收益率相對較高、選擇范圍廣、操作靈活的優點也是非常明顯,使得P2P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在下半年幾乎沒有不火的理由。不過這類理財產品的火爆可能會使得下半年的產品收益率降低或投資門檻增高。當然還要提醒投資者,一定要注意資金安全,找到可信賴的平臺。
銀行理財“可能會升溫”
如果理財產品之間要頒發奧斯卡獎,那么最佳主角可能每年都不一樣,股票、債券、P2等等輪流坐莊,但是最佳配角大概年年都是銀行理財產品,除此之外還有銀行股等“銀行周邊”品種。銀行理財產品以安全見長,但越是安全,越是“沒花頭”,使得它們這么多年只能充當“綠葉”,存在感一直很弱。
現在《存款保險制度》出爐,國家允許銀行破產了,從某種程度上抽走了銀行賴以生存的“安全卡”。讓銀行不得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模式來確立新的優勢。50萬的賠付上限,會讓大資金分流,那銀行就只能通過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來吸引新的資金流入了。
當然,現有體系下銀行依舊是最安全的,但是卻不再是“絕對”。這對銀行和投資者來說都未必是壞事,首先銀行市場化程度會加快,競爭力加強,各銀行會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也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強抗風險的能力,其自身的活力會逐步提高:其次投資者也會從競爭中享受到更多的讓利,比如能購買到收益率更高的銀行理財產品。
債券類投資“或好于上半年”
債市的活躍程度往往和股市的活躍程度呈反比。上半年不僅是中國。亞太地區的股市漲幅都接近20%。而債市的表現就大不如前,A股漲了而經濟指數遲遲沒有變化,那就逼迫A股需要一個震蕩調整期來重新變換方向。也就是說,下半年對股票的期望不要太高,換句話來講,就是下半年大家可以對債市有所期待。
另外債券作為一種貨幣工具。也是政府比較樂意運用的。今年上半年國債和地方債置換發行的壓力不小,利率的下行也是一波三折,后期有可能會逐漸放寬。還有一些類似于債券的理財品種。如票據理財,雖然上半年同樣由于股票的火熱而被冷落,卻從未淡出人們的視線。除了上述原因,在今年下半年,受到定向寬松貨幣政策支持,銀行買入票據的意愿也會增強,變相地會提升市場上票據的利率。因此票據的表現在下半年也值得期待。
藝術品“還得看經濟是否向好”
今年一季度,藝術品行當的拍賣師在招聘網站上顯示平均月薪超過了9000元,排名第一,甚至超過了傳統的金融行業和工程技術行業,這是不是從側面說明藝術品投資“有戲”呢?
藝術品投資目前雖然沒有普及開來,卻一直是高凈值人群樂于追尋的投資項目。因為它是所有投資品種里“逼格”最高的,當然風險也最大。理論上,經濟越好,人們越有閑情逸致去鑒賞藝術品,所以如果下半年經濟指數回暖。還是非常看好高端藝術品投資的。
不過還是要提醒,藝術品市場的金字塔,消費在底層,投資在中層,收藏在頂端。沒有頂端的收藏者也就支撐不起整個市場,經濟不好,沒有人會為最后一個環節買單,金字塔也就會止于“投資”。
最后再來說說股市。現在要不要“見好就收”呢?好不容易等了七八年。終于漲了,如果就這么放棄了,那“臣妾不甘心啊”!專業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指出。股票投資風險大。但在股市中如果不踩那些“死穴”,比如重倉炒股、單一持股、追漲殺跌、人云亦云等等,做到見好就收,實為上策。不懂得倉位控制的股民沒有未來,炒股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字“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