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自5月11日起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銀行不會輕易下調理財產品收益
央行此次降息,是今年第二次,也是不至4半年時間內的第三次。伴隨降息的三度來臨,銀行理財產品走勢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
自2014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便一路下滑。由5.7%-5.8%高位下降至5.1%-5.2%附近,雖然一直還堅守在5%以上。但在市場資金流動性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收益破5的概率很大。
但今年3月1日年內首次降息后。理財產品收益并未出現下滑趨勢,相反略有回升,這與股指持續上漲有關。一季度A股延續去年的火爆程度,全民炒股時期來臨,大量資金由其它投資理財市場流向股市,其中銀行是一個很大的流出渠道。為防止資金外逃,銀行不敢輕易下調理財產品收益,甚至提高收益以吸引資金。此外新股發行力度加大,大量資金被凍結,多次造成資金面短期緊缺現象,因此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降反升。
年內第二次降息實施,一方面央行接連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造成資金面逐漸充裕的局面:另一方面股市持續火爆炒股熱潮繼續蔓延,那么究竟要不要下調理財產品收益,成了擺在銀行面前的難題。筆者認為,從短期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會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不容易下跌。因為從銀行理財的投向看,隨著二級市場的火熱,銀行理財掛鉤股市的產品在增加,而在二級市場收益率相對高位的狀況下,低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難以被客戶接受,所以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短期難以下調。
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率或上浮
數據顯示,5月1日至8日,78家銀行共計發行理財產品1088款。其中。從收益率分布來看,預期年化收益率介于5%-8%之間的產品成為主流,占比63.05%,其次是預期年化收益率3%-5%之間的產品,占比達31.8%。從收益類型看,保本固定型產品占9.93%,保本浮動型產品占14.15%。而非保本型產品占據最大市場份額達75.92%。
以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自2014年底A股強勢反彈,股市的瘋狂也掀起一波掛鉤股市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潮。據機構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全國各大商業銀行共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605款,其中掛鉤股票類結構性理財產品共發行53款。掛鉤交易所股票指數類結構性理財產品共發行196款。總計發行占比達41.16%。一季度披露到期收益率的247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62.75%實現過半收益,實際收益率水平明顯高于同期固定收益率理財產品。
理財專業人士認為,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并不適合直接參與股市。或需要嚴格控制直接投資股市的資產比例,經過風險和收益平滑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更適合普通個人投資者,而且未來股市如果持續升溫。掛鉤股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上浮將是大概率事件。
整體而言,降息會增加流動性。資金面持續寬松使得短期產品收益率連續下降,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時。可優先選擇期限在半年以上的產品,以鎖定收益。筆者建議,穩健型投資者購買國債和銀行中長期理財產品,以提前鎖定中長期投資收益:對于有成熟投資經驗并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建議通過結構性理財產品進行資產規劃。
當前P2P等網絡理財吸引了很多投資人。筆者認為投資者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甄選安全平臺的同時,應該分散投資,合理配置期限和種類,在保證自身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力求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