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退休是他們一生中最為關鍵的大事。經過了大半輩子的工作奮斗,好不容易盼到了退休的日子,對他們而言,如期退休安享晚年,是何等的重要。
但延遲退休要來了!今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為應對養老壓力,我國將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并延長交費年限,相應縮短領取養老金的年限。按照目前的計劃,預期在2022年正式實施,最終將會在2045年實現男女65歲的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無法回避
延遲退休,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站在管理層的角度看,我國似乎無法回避延遲退休的現實。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我國退休年齡過早是客觀事實?,F行退休年齡政策已執行超過60年,上世紀五十年代確定的法定退休年齡一直沿用至今。鑒于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對退休年齡的政策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基本在65歲左右,有的達到了65歲及以上的水平,例如丹麥、冰島等國家,與之相比。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明顯偏低。
其二、人口預期壽命大幅提升,健康狀況改善。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普遍人口的平均壽命并不高,大約是45歲。如今。隨著社會物質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等保障措施的完善,人口平均壽命大幅提升至74歲以上,最主要的是健康狀況顯著提高,身體體質增強,承受簡單和復雜勞動的能力提高。這個時候,一直堅持建國之初根據那時人均壽命制定的退休年齡,確實不妥。確實是對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勞動力的極大浪費。
其三、老齡人口大幅增加,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我國已經基本步入了老齡化的階段,2015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度國民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從老齡化社會到來對勞動力的影響來看,從2013年開始,16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勞動力供給量下降,勞動力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會拖慢我國社會的發展步伐,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效應。
當前,由于退休年齡過早,一些身體狀況良好的勞動力卻退休在家無所事事。適度延遲退休年齡,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應對勞動力紅利消失,延遲退休年齡確實是勢在必行。
其四、我國養老金缺口持續增加。倒逼延遲退休政策的加速落實。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例為3.04:1,而在隨后的時間內,這一占比將進一步縮小。換言之,在職人員撫養退休人員的壓力將愈發明顯。此外,當前我國養老金的儲備規模僅占GDP的2%,而從各地區的養老金儲備狀況分析,普遍存在著空賬率高、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的現象。延遲退休是提高贍養比率的一個途徑。
根據我國老齡化快速推進、養老金缺口逐步擴大、人均壽命提高、健康狀況改善以及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等現實狀況,將延遲退休擺上改革日程是完全必要的。并且采取“漸進式”的做法是符合國情的。
推行延遲退休需慎之又慎
雖然我國確實需要延長退休年齡,但在筆者看來,政策制定需要慎之又慎。
首先,“漸進式”三個字說明,延遲退休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說要有一個很長的過渡期。“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是國際上通用做法,各個國家根據各自國情有不同的漸進時間。有的國家雖然只是延長兩三年退休年齡,卻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去過渡,時間越長,給大家調整的空間就越大。那么,我國的延遲退休,又需要多少年“漸進”呢?
其次,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新生勞動力不足,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老少撫養比例平衡問題越來越凸顯。整體延遲退休將是大趨勢。因此站在這一角度來看,筆者并不反對讓部分精英型的勞動人口適度延遲退休的年齡,但是切忌“一刀切”。
一方面,對大多數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來說,當年齡邁過了五六十歲這一體力衰退期后,他們恐怕難以承擔原有強度的工作,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狀態,繼續工作有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另一方面,雖然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健康狀況改善,但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活壓力也不容忽視,看病貴、生活成本持續增長等原因,讓人們需要為壽命的增長背上一定的成本。若片面認為人口預期壽命增長是,延遲退休的最佳理由,則容易引起大眾的不滿。
所以,在實際操作上應該更加靈活一些,比如建立彈性機制,在不是“一刀切”的前提下,出臺靈活的延遲退休政策,給民眾在退休上更多的選擇。
第三,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決定。實行延遲退休并不能解決這一難題。其一是我國在社會保障體系上的投放比例相對較低,長期以來基本維持在11%左右的投入比重;其二是養老金的投資運營模式長期不變,導致養老金整體的運營能力相當低下;其三是過去養老金雙軌制度的長期存在,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普通職工之間的養老金繳納與替代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其四是養老金的個人空賬率持續增長,在養老金管理問題上也時常發生一些操作不當的行為,然而多數的“空帳”卻基本由國家進行兜底,將成本轉嫁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
第四,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應該綜合考量。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曾說: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我國經濟增速目前已回落到7%左右,未來不排除進一步回落的可能,這無疑會影響到就業。如果匆忙延遲退休年齡,會不會出現老年人占領年輕人工作崗位,加劇年輕人就業壓力的情況?延遲退休與影響就業的矛盾是否真的存在又該如何權衡?
最后想說的是,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真的偏低了嗎?雖然部分發達國家退休年齡有所增加,但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并不是明顯偏低,目前全球的平均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而女性約為58歲,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實施65歲退休的國家中,它們基本屬于高福利的國家,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國家民眾的生活負擔并不沉重。以備受關注的恩格爾系數以及基尼系數為例,其中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平均數值基本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相比之下,中國對應的平均數值卻高出了不少。
顯然,一個國家的退休年齡需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衡量,若盲目模仿其它國家的退休模式,有可能最終會損害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筆者認為,延遲退休關乎著億萬家庭的生活,還需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在制定延遲退休年齡方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社會各界的意見和看法,綜合平衡、瞻前顧后。能夠使方案更周到,各個方面都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