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問題意識 創新思維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55-02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是創新的基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不斷革新教學方式,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有意義的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創新意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隨時關注并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正確、科學、合理的評價,努力使學生想問、敢問、樂問,讓學生在實踐感知、質疑問難、爭辯交流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問
問題源于情境,數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數據。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有問題要問。
(一)設置懸念,在好奇中問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出富有懸念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新奇的感覺中產生揭開知識奧秘的問題意識,進而讓學生想問問題。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分類》時,筆者借助“猜猜三角形的角”的游戲活動,分別出示了露出一個銳角、一個直角、一個銳角的三角形各一個,讓學生猜猜另外兩個角可能是什么角。顯然,露出一個銳角的三角形,另外兩個角是什么角的答案是多樣的,即:兩個都是銳角或一個直角和一個銳角或一個鈍角和一個銳角。露出一個直角和鈍角的,另外兩個角是什么角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另兩個角都是銳角。此時,有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露出一個直角和鈍角的三角形,另外兩個角都是銳角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們探究如何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的欲望頓時高漲起來。
(二)創設沖突,在矛盾中問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模型建構的過程,也是一種認知矛盾沖突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不斷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提出問題。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時,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后,指導學生觀察算式。學生發現,+這個算式中的兩個分數的分母不同,是異分母加法。前面已經學過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了,那么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該怎么計算呢?學生在認知上發生了沖突,不由得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于是,學生帶著這些疑惑,通過操作實踐、交流匯報、釋疑解難、小結歸納等一系列活動,探索出了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三)操作實踐,在動手中問
動手操作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來,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體驗。往往在實踐體驗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所以,教師應適當創設操作活動,啟發學生在動手動腦中領悟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讓學生通過把10支鉛筆平均分的操作,使學生體會到,當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后有剩余時,該如何用除法算式進行表示呢?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并提出了“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不同情況。教師就著學生的發現,引導他們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比較、分類歸納,進而明確了用除法算式表示余數除法的方法。
二、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學生不敢提問,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自身有著許多心理顧慮,怕問題提得不好惹同學笑話,更怕老師批評;二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顧發揮主導作用,舍不得花費時間讓學生自由提問。長期以往,學生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自主提問便成了稀罕事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敢于發問。
(一)轉變觀念,轉換角色
小學生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讓種子發芽得有適宜的環境。所以,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蹲下身子看學生,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如,在計算教學中,針對學生探索出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到底選擇哪種方法更簡潔、更方便;進行錯題專項訓練前,可以請一部分學生說說,解題時應該注意些什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提供的信息,提出合理的問題,評估后集中進行解答;操作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對操作步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對活動效果進行小結,提出發現的問題;新知學習結束后,讓學生說說學習的收獲和存在的困惑。
(二)保護好奇心,尊重問題意識
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關注并重視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和旋轉》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對火車、電梯、纜車、風扇葉片、螺旋槳和鐘擺的運動方式進行觀察,感知、體會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方式的不同。這時,班上的“讀書大王”舉手了,她說:“老師,我認為,地球上每一樣東西的運動方式都是旋轉。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呀!你認為呢?”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即炸開了鍋,有人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有人干脆將目光投向了我,也有人對她撇了撇嘴,嘰咕道:“老師都布置預習課本了,哪個不知道物體的運動方式,不是旋轉就是平移唄,她咋呼啥呢?”此時,若跟學生們講什么參照物不同的一類道理,無異于對牛彈琴。筆者立即做了暫停的手勢,先夸了該生博覽群書、知識面寬,又夸她不受課本約束、敢于大膽思考。然后,筆者就著剛剛出示的電風扇,舉了一個直觀形象的例子:“電風扇的葉片剛剛轉得正起勁的時候,忽然聽到你們討論得這么熱烈,就停了下來。原來,它想和你們一起討論呢!好,現在就請它走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去吧。”筆者拿著電風扇走向最后一排的座位,邊走邊問學生,現在電風扇葉片運動方式還是旋轉嗎?為什么不是呢?大家一下子明白了,原來運動的方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學們一下子信服了,新課教學得以繼續順利進行。
三、正確評價,使學生樂問
正確合理的評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學習、樂于提問的興趣,更能保護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的主動性。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要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積極評價的原則。如,對那些膽小怕事的學生,一旦提出問題,要先稱贊他的勇氣,然后對他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分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那些故意提出古怪、刁鉆、離題萬里的問題的學生,應以寬廣的胸懷給予善意的解釋、引導;對于提出有深度、有難度、有創見性問題的學生,要鼓勵其進一步探索,大膽創新,使他們在品嘗質疑樂趣的同時,激發斗志、樂于提問、勇于思考。
但是,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所提出的問題自然會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認識所提的問題中,哪個更切合實際,哪個更具有價值。同時,要及時處理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加以解決,讓學生在得到肯定的基礎上,品嘗到成功的愉悅。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作出評價的:是否切合教學的實際;表述的語言是否科學、恰當;是否有深度;是否具有創見性等。長期圍繞這幾點進行合理評價,學生樂于提問的積極性就會逐步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營造一個輕松活潑、民主開放的數學課堂,將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使學生想問、敢問、樂問,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努力開啟創新之門。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