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教學效率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43-02
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工作的具體表現。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必須在導入新課時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采取直觀教學方式和使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有如下幾種途徑。
一、課堂上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時設置懸念,誘發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一特點,在引入新課時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就能使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了良好的開端。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面積》時,可采用七巧板的拼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導入新課。上課開始時要求學生拿出事先做好的七巧板中的不同形狀、大小一樣的兩個三角形,拼一拼,畫一畫,看看能拼成什么圖形。這就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大家都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關系,進而積極參與新知識的學習。
(二)充分發揮教具的作用,加強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具體形象思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邏輯思維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根據這一思維特點,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教具進行直觀教學、直觀演示,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仔細觀察,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時,可以用直觀演示法進行教學:把兩個完全一樣的圓柱體教具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再把其中一個教具的底面沿著半徑分成若干個相同的扇形,再沿著半徑切開來,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演示后讓學生思考: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和圓柱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有什么關系?經過仔細觀察和討論,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的體積和圓柱體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積相等,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相等。教師再次演示,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個長方體的長與圓柱的底面周長有什么關系?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讓部分學生親自演示,教者在黑板上畫出演示后的圖形,并用不同的彩色粉筆標明長方體的長,以及圓柱體底面周長的一半,并把長方體的寬和圓柱的底面半徑也標出來。這樣學生一目了然,進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或v=3.14r2h)。通過這樣的演示、討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增強了概括能力。
(三)變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數學教師如果不注意變化教學手段的話,上起課來就容易枯燥乏味,導致學生不想學。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并利用好學校現有的資源為教學服務。如使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進行動畫演示,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要注重采用獨立思考、合作研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口算筆算等學習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得扎實。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公式時,可通過幻燈片出示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和圓錐容器,然后演示盛滿水的圓錐體容器倒進圓柱體容器中,讓學生注意觀察倒了多少杯水才裝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圓錐體容器的水倒了三杯進入圓柱體容器時剛好裝滿。這時學生很容易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又如,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百分之幾”時,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找出單位“1”,然后小組合作動手畫出線段圖,最后教者利用課件出示線段圖,動畫演示多出部分與單位“1”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種題是多出的部分與單位“1”的量相比較,它的解法是多出的部分除以單位“1”的數。這時,教師再出示“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中學生們清理垃圾的圖片,以及出示相關清理垃圾類型的題目,擴展知識,使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當中。
(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養成善于觀察、勤于總結的習慣
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突出精講多練,講練結合,體現演示實驗、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更加容易領會所學的知識。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以事先拿出幾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發給學生,讓學生親自量出每個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然后讓他們計算出三個角的度數和是多少。接著,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你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親自操作、計算、交流討論就總結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規律。這樣學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教者這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已知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求第三個角的度數;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度數,求底角度數;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數,求頂角度數;一個三角形有兩個鈍角,對嗎?……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增強,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規律的學習習慣,同時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概括的能力。
二、課堂練習設計做到舉一反三,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練習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鞏固練習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設計好每一節課的練習。通過練習,能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好的練習能讓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注重系統性、連貫性、科學性和典型性,突出基礎性、對比性、階梯性,達到既鞏固知識又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針對不同的學生,練習設計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要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得愉快,練得舒心。如講授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按比例分配》時,可設計如下幾種練習:基礎題(如設計“知道兩種量的和及它們的比,求每種量是多少”類型的題目)、綜合題(如設計“知道長方形的周長及長與寬的比,求長和寬”等方面的題目)、發散思維題(如“知道兩種量的比和其中一量,求另一種量”“知道兩種量的比和兩種量的差,求每種量是多少”)、提高題(如“學校食堂買回甲乙兩袋大米,甲袋和乙袋重量比是5:3,現在從甲袋取出30千克放進乙袋,這時甲袋和乙袋大米重量比是7:9,甲袋和乙袋原來各有多少千克大米?”這類題),做后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讓學生做多種形式的練習,肯定能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從而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在練習設計上要考慮各種情況,要以基礎性為主、綜合性和發展性為輔,體現出對比性和階梯性,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豐富,體現出不同的授課內容,不能機械重復。題型最好也要經常變換,填空、選擇、計算、判斷、找規規、做游戲等題型交叉進行,加強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訓練。
總之,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師生積極配合,共同參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上數學課是一種享受,從而在享受中學習,在愉悅中獲得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