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有效識字
字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92-02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課堂學習氣氛看似熱熱鬧鬧,教師不辭勞苦地分析生字的結構、筆畫,一點一畫教得十分認真,學生也抄寫得十分仔細,但是生字的回生率和錯誤率卻居高不下。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項重要的語文教學任務。”識字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能力,為了讓學生盡量多地識字,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積淀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探尋到一條有效的識字教學之路。所謂“字理識字”,就是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漢字的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也就是說,通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運用直觀、聯想等手段識記字形,以達到識字的目的。教師要根據漢字的表意性和形象性特征進行字理識字教學,讓學生見形知義、知義記形,將生字牢記于心,從而杜絕用錯字詞的現象,有效提高識字效率和識字能力。
一、運用字理識字,激發識字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不竭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習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一種對學習的需要、渴望和興趣,學生只有真正擁有了這樣的學習內驅力,學習才會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在字理識字教學實踐中,教師若注意挖掘漢字本身的理據、特點,以及漢字本身蘊涵的文化故事進行識字教學,往往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積極興奮的學習狀態中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促使他們熱愛祖國文字,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一認》中的獨體字時,學生只有充分認識獨體字的形義后,才能為以后的生字學習奠定基礎。因此,筆者在備課時沒有停留在要求學生認識生字的層面上,而是運用字理深入挖掘獨體字的形義。教學時,筆者先用課件或是簡筆畫演示、再現獨體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在觀看象形字的圖畫時不約而同地發出“哇、哇”的驚嘆聲,可見,學生一看圖畫便知道是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接著,筆者再讓學生觀察圖畫與字形的相似之處,討論古字與今字有什么不同。根據漢字象形的字理特點,再現古字像“畫”的特點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對字的構形有了深刻的記憶,而且充分理解了字義,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漢字的廣博與奇妙,深深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激發了自豪之情與深入學習漢字的興趣。
二、運用字理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識記生字的音、形、義,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生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獨立識字的能力。識字、寫字是小學低年段的教學重點,在小學低年段要求多認少寫,要求認識常用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識字量之多、難度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如果只是引導學生繁瑣地分析漢字的結構、數筆畫、讀字音,再多抄寫幾遍等簡單機械的教學,而不注意引導學生知其音形、知其義,勢必會導致學生寫別字、錯字、用錯詞等。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多途徑進行識字教學,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如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等,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二年級下冊歸類識字4中要認識一組形聲字“苗、瞄、喵、描、貓、錨”,在教學時,筆者先出示卡片“苗、目、口、扌、犭、钅”,再讓學生上臺演示將不同的卡片組合起來,變成了形、音、義各不相同的生字,即“瞄、喵、描、貓、錨”,然后講解形聲字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形聲字中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構字規律,接著出示這組形聲字的詞語,幫助理解字義。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字義、區別字形,筆者又用字理析解形旁,讓學生用自創順口溜的方式加強記憶和辨析:“有犬是小貓,有口喵喵叫,有目要瞄準,有手就是描,有金是鐵錨?!边@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識記生字,提高識字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生在以后的識字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識字。
又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歸類識字中的品字形結構的字時,筆者先向學生出示“品”字,接著問學生這個字的字義,很多學生不知其意,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筆者拿著杯子喝一口茶,慢慢地回味茶的芳香,學生見此情景都大聲說:“老師,我知道了,是喝了三口茶的意思?!甭斆鞯膶W生領悟了這就是品嘗之意。接著筆者告訴學生,在古漢語中,“三”是表示多的意思,單個字每重復一次,這個字的意思就加強一次。有了以上情境的鋪墊,教師再教學“眾、森”等生字時就不是難事了,學生很快就能理解“三人”是“眾”,表示很多人的意思;“三木”為“森”,表示更多的樹木生長在一起之意。學生今后遇到這樣結構的生字時,他們就能很快理解了字的意思。這樣從字形到字義的教學,既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達到獨立學習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運用字理識字,豐富文化內涵
前印度總理尼赫魯曾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边@句話說明了漢字不是僵硬古板的符號,它有靈性、有活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比如“寇”字的教學,教師先分析它的字形,“寇”由三個部件組成,分別是“宀”“元”“攴”,課件再現這三個部件的古字,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到“宀”代表房子,“元”表示人的頭部,“攴”是手持棍棒的樣子,因此“寇”的本意是指一個人手持器械闖入屋中對人行兇搶劫,又引申為盜匪、侵略者,故有“日寇”“草寇”之說。為了方便學生形象地識記漢字字形,筆者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記憶:主人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日子過得美美的,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人手拿棍棒闖進來,使勁地敲打主人的頭部行兇搶劫,這就是“寇”。再如教學“魚”與“漁”,為了讓學生在剛接觸時就能夠明確區分“魚”與“漁”,筆者先出示“魚”的象形字,學生一看便知是“魚”,接著在“魚”的左邊添上水,再在字的下邊添上一雙手,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探究其字形和字義,學生很快便發現這是個“漁”字,意思是“在水里捕魚”。通過析解“魚”“漁”的字理,學生不僅知其形,還深知其意,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字理識字教學析解漢字,不僅能讓學生牢牢記住漢字的形意,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感受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豐富文化內涵,而且有效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