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地理 用圖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28-01
學會用圖,是初中生學好地理的重要條件。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使用圖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圖文信息轉化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判斷能力和鼓勵學生構建心理地圖四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用圖能力。
一、引導學生使用圖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課程倡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地理知識就在身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自主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例如,讓學生依據南寧市城區圖,設計出從本校去南寧市動物園的最近乘車路線。又如,引導學生根據廣西氣候圖描述廣西的氣候特征。通過日常生活地理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利用圖像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越來越濃。
二、培養學生的圖文信息轉化能力
地理教材中經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來體現地理內容,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圖文信息轉化的能力。圖文轉化最常用的是以圖釋文,也叫讀圖分析,就是將圖像中的地理信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地圖是多種地理圖像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和識別地圖,掌握好地圖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根據地圖三要素解決問題。例如,出示廣西政區圖,提示學生依據圖例和標注,讓學生算出從南寧市到北海市的實際直線距離有多遠,南寧去北海應往哪個方向走等等。當學生了解了地圖的三要素,就能以文釋圖,根據地圖隱含的信息作答。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地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意識到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產生運用地圖探索地理知識的愿望。這樣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分析,讓學生不斷對圖像進行觀察、分析、總結,學生的用圖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三、利用圖像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判斷能力
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區域地理,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貫穿了整個初中階段。學生學會了分析判斷區域,就等于學會了地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最好利用地理圖像,如地理教材中出現的地圖、景觀圖、統計圖、表格甚至漫畫來教學區域地理知識。借助地理圖像,進行區域分析,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學熱帶氣候類型時,教師可展示四幅分別代表熱帶雨林、熱帶季風、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植被景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它們的植被特征,接著問為何這四幅景觀圖植被各不相同。學生看圖思考,回答這是由于降水量不一樣造成的。然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這四種氣候區域,并歸納出它們的特征。這樣,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經常看圖、用圖,便會養成看圖的習慣,增強對比、分析區域地理的能力。
再如,在教學中國內流區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時,教師可出示塔里木河景觀圖和塔里木河流域地形圖,讓學生思考:塔里木河的水量為何大量減少?如何保護塔里木河?提示學生從該流域地形圖查找答案,并提示該流域周圍有高大雪山環繞,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通過探究學習,學生意識到區域地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
運用地理圖像學習區域地理知識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但通常卻不被教育工作者重視,研究的人也很少。事實上地理圖像在區域地理知識學習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如學習非洲這個區域,我們很難進行實地考察,因為非洲距離我們太遙遠了,而且太大了。這時,利用地理圖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地圖、景觀圖、統計圖等不同種類的地理圖像對不同的區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能加深學生對區域特征的認識,提高學生區域分析判斷能力與運用地圖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構建心理地圖
心理地圖也叫認知地圖,最初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時提出來的,心理地圖就是包含各種地理信息的地圖在人腦中的記憶表象,是各類地圖在頭腦中的保持和再現。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指導學生構建心理地圖,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
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必須借助地理圖像,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聯系圖像去學習地理,把地理問題落實到地理圖像上進行分析,憑借腦中的地圖再現地理信息,用腦中的地圖歸納總結。心理地圖要求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和再現各種地理圖像,這種地理圖像的構建和再現是可以通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來實現的。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學會將地理內容圖像化,課堂上,教師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多用圖,把所學的地理知識以圖像的形式進行空間想象,促使學生形成心理地圖。使學生形成心理地圖,還應讓學生多做以圖像為主的練習,如看圖填空、在圖中標注圖例符號、繪制區域輪廓圖、制作地理模型等,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有了更深的印象,并且頭腦中的圖像不斷得到強化,變得更清晰、準確。
以上四點經驗是筆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希望對初中地理教師開展地理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