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寫字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88-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寫字教學呢?
一、要注意營造學習寫字的氛圍
學校是寫字教育的主陣地,是寫字知識傳授、寫字技能訓練、寫字習慣培養的主渠道。學校的寫字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筆者通過對一所小學五年級360名學生的寫字環境調查后發現:360名學生中,有140多人特別渴望學校每天展示自己的寫字作品,有180多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機會展示,而持無所謂態度的寥寥無幾。這說明,學校營造寫字環境、提供展示平臺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每所教室、每個活動室的門口,應設置寫規范字的標志牌;校園的宣傳欄應專設學生作品櫥窗,每天更新學生的書寫作品;班級可設立“規范漢字角”,并在黑板報設立“漢字書寫專欄”……使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濃厚的寫字氛圍,讓學生隨處體驗寫字成功的快樂。
二、要重視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在寫字教學中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對漢字加深第一印象是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最需要做的。筆者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漢字學習的態度以及對老師的喜歡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寫字教學中趣味性并未得到突出與重視。從調查結果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漢字學習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在低年級孩子的眼里,本應神圣的教師地位已因寫字教學的單調與乏味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認同感。上完寫字課后,很多漢字在小學生的眼里仍是抽象的符號,學生仍在機械、單調、消極地“抄字”,很難與興趣沾邊。因此,在寫字教學中強調快樂學習尤為重要。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以蘇教版第一冊教材“識字三”為例,要求學生認識“水、火、山、木、馬”五個字。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孩子們熟悉的語言因素,把這些作為識字、寫字課堂教學的主要材料,并注意運用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課堂伊始,教師就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孩子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公園游玩,看看咱們能看到什么,好嗎?”引領后,教師邊說邊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火車、木馬、滑梯、山洞、游船等公園游玩項目,然后讓孩子們介紹自己認識的游玩項目,從而把學生引向所要學習的詞語。接著可以讓孩子們演一演、說一說他們在公園是怎么玩的。這樣,通過孩子已有的語言因素,使平時的說話與文字聯系起來;通過生活經驗引出需要掌握的漢字及詞語,讓孩子們對識字產生興趣,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識字、寫字也是一種享受。
教師還要通過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漢字書寫布局觀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漢字當圖畫來看,就像畫家畫竹、畫梅,講究花與葉之疏密、枝與節之長短一樣,寫任何一個字,都要達到整體的和諧。比如,在學習漢字“田”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日常看見的田地的形象,或者是明信片中漂亮的田地形象,寫出“田”字,并及時啟發學生:這是不是就是田地的樣子?這樣學生在視覺上就印證了“田”字的形象。要讓學生對書寫的布局有全面的認識,思考與聯想是必須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關注漢字結構,掌握漢字布局的規律,才能讓學生在書寫時融會貫通,把字寫得漂亮。
三、要科學運用教學評價
開創科學的寫字教育體系,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寫字技能,具有“提筆就是練字時”的寫字意識,既需要我們抱著循序漸進的學習態度,也需要我們具備科學的評價觀。下面是筆者針對100名家長與學生“會不會進行書寫評價”而進行的數據調查結果。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書寫的評價幾乎是空白的。正因為評價的缺失,小學生才沒有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與持之以恒的書寫態度。漢字書寫最起碼也要從習慣、效果、態度三方面出發,然后再具體地分析會不會熟練地使用鋼筆、寫字姿勢是否正確、紙面是否干凈整潔、是否能夠認真規范地寫字等情況,運用量規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一評價的范圍是全過程的,包括課前、課中及課后;評價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教師、家長,也可以是學生。通過全方位、多層面評價來實現寫字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寫字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并運用科學的評價,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保持濃厚的寫字興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