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問題設置 思維空間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17-02
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課堂是由一個個問題串聯而成的。在問題中,學生學會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在問題中,學生學會了探究,發展了能力。正因如此,在數學課堂中設置問題才顯得更為重要。
數學問題是引導學生思維的航標,它體現著教師的講課技巧和課堂設計的匠心獨具。數學問題是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設置的疑問,是教師故意布下的迷陣,用以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已具備的數學能力排除障礙,獲得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
但是,數學問題的設計是最能體現教師授課技藝的環節,問題設置過于簡單,不能引發學生思考;問題設置過于困難,學生思維不能企及。只有難度適中的問題,才能夠引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師的問題設置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充分調動思維的基礎上“跳一跳,夠得著”,留給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
一、合理的問題情境是創設數學問題的前提
中學生的思維呈現聯想和猜想豐富的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聯想,為激活學生思維打下基礎。問題情境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問題情境展示,還可以利用一些學生喜歡的故事來切入。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在上課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知道珠穆朗瑪峰有多高嗎?對,8848米。一個人說,如果給我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64次就可以和珠穆朗瑪峰一樣高。同學們,你們說這可能嗎?”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是懷疑,有的覺得有可能,有的覺得不能相信,進而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為本節課講解新知打下基礎。
又如在講解《概率》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設置這樣的情境:在上課前教師拿出一朵紅花并解釋說:“昨天家里來了兩個小朋友,都喜歡這朵花,可是老師只有一朵,她們都想要,我沒辦法,就采用拋硬幣的方法分給她們,如果是正面甲小朋友要紅花,如果是反面乙小朋友要紅花。結果,小家伙們都哭了。”同學們聽完都笑了,教師接著說:“這個方法公平嗎?想不想通過實驗來驗證?”
二、問題設置要能夠調動學生的內在思維
教師在講課中設置的問題,要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思考的欲望。設置的問題就像火柴,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調動學生的內在思維。例如在講解《概率》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
師:拋一枚硬幣,看看硬幣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次數哪個多。我們拋600次怎么樣?
生:拋這么多次,還沒拋完就要下課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那同學們有什么好辦法?
(教師設置這個問題讓學生去解決,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不盲從教師,而有自己的思考,這也是思維鍛煉的一部分)
生:我們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拋100次,在每個小組中,每個人只需要拋大約16次就可以了。
(學生把大的數據進行化解,分成小的數據進行,具有可操作性)
(教師讓每個小組把記錄的數字展示到黑板上)
師:你能利用我們的數據,繪制成統計圖嗎?
(該問題讓學生通過舊知聯系新知,選擇最合適的數據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之前學習的統計圖有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直方圖等,學生需要自己分析哪種統計圖更利于分析數據,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通過分析,多數采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數據)
師:觀察所繪制的折線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
(該問題并沒有明確讓學生去觀察什么,而是給學生留出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自己的理解角度去發現數據中蘊含的規律。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有多少思維活動參與其中。沒有思維參與的數學,不能稱之為數學)
三、問題設置要能夠引導學生總結思維的方法
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通過問題設置,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總結思維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一次函數》時,教師就要通過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思考正比例函數畫圖的方法以及性質,為以后函數的學習奠定思維的基礎。
教師在講課之前給出幾個函數解析式:y=2x、y=3x、y=-2x.
師:每個函數都有圖象與它對應,這幾個函數也不例外。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圖象來研究正比例函數的性質。請把y=2x、y=3x這兩個函數的圖象畫在同一坐標系中。
(教師觀察學生畫完后,讓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畫圖的)
生1:在畫y=2x的圖象時,我先取x=1,得到對應的y值為2;再取x=2,得到對應的y值為4,然后連接這兩個點就得到了y=2x函數的圖象。
師:這么說你找了2個點?
生1:是的。
師:還有不同的畫法嗎?
生2:因為正比例函數的圖象都過原點,因此我只取了一個點x=1,y=2,把這點和原點連接得到函數y=2x的圖象。
師:這個同學取了一個點。還有其他畫法嗎?
生3:我覺得點取得越多,得到的圖象越精確,因此我取了4個點。
師:通過這幾個同學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在畫圖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取了1個點,有的同學取了2個點,有的同學取了多個點。你們認為哪種畫法更好呢?
生4:我覺得取1個點的畫法好。因為在正比例函數中,x=0時y=0,說明圖象過原點,因此取一個原點之外的點就可以了。
師:原點算作一個點嗎?這個函數的圖象是由幾個點確定的?
生:原點也算一個點,這樣來看,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確定需要2個點,因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至此,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總結出:一次函數圖象因為是一條直線,因此只需要找到2個點就可以確定其位置了。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師:觀察你手中的函數圖象,你還能發現什么?
(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體驗、思考。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會發現函數圖象的一些性質)
生5:我發現當自變量x的系數是正數時,圖象經過第一、三象限;當x的系數是負數時,圖象經過第二、四象限。
生6:我發現,當x變化時,y也隨之發生變化。
(學生的這個發現,正是教師下一步要講解的重點,因此應緊緊抓住學生的這個發現,讓學生去總結、提煉自己的思維)
師:具體來說,y是如何隨x的變化而變化呢?
(教師通過明確的問題指向,讓學生把探究、觀察的重點放到如何變化上來,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生7:我發現x增大,y也增大,并且y與x的比值一定,這種增加是有一定規律的。
生8:我發現,當x的系數是正數時,y的值隨x的值增大而增大;當x的系數為負數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
師:這些規律,你們是怎么發現的?
(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在反思思考過程的同時,也讓學生總結自己的思維方法)
生9:我通過列表發現,x的取值越來越大,對應的y值也越來越大。
生10:我通過直尺的移動發現,因為把直尺的一邊和函數圖象重合,然后慢慢沿直線方向移動直尺。我發現,x的值不斷增大,y的值也不斷增大。
師:誰能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一次函數?
(問題的設計,體現出數學和生活相聯系,進一步鍛煉學生“用數學”的思維)
四、問題的設置要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簡潔性、發散性、深刻性、聯想性等。教師的問題設置要能夠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數學問題是千變萬化的,而數學的美也蘊含在這些變化中。同樣,這些變化也承載著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作用。
例如,(如右圖)等邊三角形ABC被直線DE截去一個角,那么∠1+∠2是多少度?
生:因為∠1和∠2為三角形ADE的外角,
所以∠1=∠A+∠AED,∠2=∠A+∠ADE
∠1+∠2=∠A+∠AED+∠A+∠ADE
=2×60+(180-60)
=120+120
=240°
師:這個解法很好,利用了三角形外角的知識。仔細觀察圖形,還有沒有別的解法可以更簡單更直接呢?
(問題設置引發學生的多向思維,鍛煉學生思維的簡潔性和發散性)
生:因為四邊形DBCE的內角和為360°,
所以∠1+∠2=360°-(∠B+∠C)
=360°-120°
=240°
師:如果是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行被直線DE截去一個角后,∠1+∠2的值是多少?如果是正n邊行呢?
教師的問題不斷深入,也不斷趨于一般化和規律化,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提升。
數學問題的設置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正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教師問題的設置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就像置于水中的游魚,能夠自主穿梭,不會因為問題過于簡單疏于動腦,也不會因為問題過于困難而百思不解。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