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意識
創造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9-01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課改的主要方向,恰當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較全面、客觀地認識數學知識,明確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掌握必要的應用技能,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如何轉變學法和教法?
一、激發興趣,質疑問題
興趣是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只要學生對某種事物有興趣,就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進而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平面圖形的拼組》時,筆者帶來了頗受學生喜愛的玩具——風車。頓時,教室里沸騰如市,議論紛紛,都想擁有一個。筆者順勢問道:“誰想做?誰會做?”學生們議論紛紛,說開了。“該怎么做才能使風車能靈活地旋轉起來呢?”“用四張紙粘在一起就成。”“不行,風一吹它就會向一旁倒了。”……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對這一現象產生疑問,讓學生結合動手操作體味到“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的古訓。
二、大膽求異,打破常規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習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無新意,學無創新。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按常規的思維處理事物,解決問題,但有的事情和問題按常規思維卻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情或問題的反面思考,以取得成效,這就是求異思維或逆向思維。作為一種教法,逆向思維的運用是將逆向思維化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反其意而問之,反其道而思之,為理解概念開辟一個新的思維空間,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在教學中當常規的思路行不通時,巧用逆向思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傳統的正面授課相比,學生更樂于在逆向中思考問題。對教師而言,運用逆向教學可以有效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三、引導操作,激發靈感
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教師做適當的演示或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了讓學生明白長方體是由三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組成,以便深入領悟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更快更準地找準長、寬、高。課前讓學生根據筆者提供的長、寬、高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課上把長方體展開,讓學生根據直觀圖形,總結計算方法。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感受、領悟、發掘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筆者沒有將知識的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用心去感悟所學知識。通過恰到好處的“導”,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由感而發,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最牢靠和頗具意義。事實證明,直觀教學遠比抽象教學來得更快更直接。
四、大膽想象,發散思維
創造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數學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和認識的手段。想象力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創造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以推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增擴接受想象
利用學過的知識要求學生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充、擴展或延伸。它的好處是讓學生有一定的材料依據,可在基礎知識上展開充分想象,增強運用數學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用三角形拼圖》時,筆者先讓學生用9個同樣大小的三角板,拼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說說這樣拼的原因。學生發揮想象自由拼圖,設計出千奇百怪的圖案:奇異的凳子、未來的房子、克隆的小狗……
(二)畫圖想象
對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識點,就需要用畫圖來轉化為直觀形式。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數》時,如果直接把什么叫分數告訴學生,很多學生會一頭霧水。而用圖表示,學生一眼就能看懂,使抽象的問題輕易地解決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以“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抓住契機,不失時機,堅持不懈,把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能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