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立德樹人這一育人任務再次被強調。我國歷來重視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果。就我區而言,南寧市“灑掃應對”活動已開展多年,柳州市“立德樹人”工作常抓不懈,桂林市多次開展“讓心靈與山水同美”活動……但我們也應看到,當前學生的價值取向已變得多元化、復雜化,一些學生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缺乏積極的精神追求,道德素質滑坡,這說明德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學校猶如一個巨大的“育兒袋”,對學生的個性品質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指出:“從落細、落小、落實入手,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促進青少年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德育是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成,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因而,我們要搭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校園文化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的多位一體育人平臺,將德育要求滲透到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形成系統、全面、一貫的累積教育效應。
首先,強化兩個陣地的作用。一方面,將德育融入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細化各學科課程的德育目標,使各學科教學均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的身心與良好的審美情趣。各學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滲透落實到教學當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挖掘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蘊藏的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將德育目標細化為貼近學生實際的具體要求,轉化為學生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例如,開展以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等為主題的校園活動,開展敬老愛老、“清潔家園·建立美麗鄉村”等社會實踐活動,舉辦生動活潑、內涵豐富的紀念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目、入腦、入心。
其次,堅持三網共育的做法。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精心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家庭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要用正確的思想與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并給孩子做好榜樣,使孩子養成勤學篤行、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的品質。學校要鞏固發展家庭教育的成果,扎實開展德育工作,并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議,與學生家長共同研究德育方法,向學生家長推廣有效的德育經驗。此外,學校還應引導學生力所能及地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公益勞動、社會調查與幫貧扶貧活動,讓學生去社會工作崗位上體驗、交流,從而對敬業、友善等內容有感性的體悟和理解,使道德要求不斷外化為行為。
最后,發揮四種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讓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面墻都會說話,每個角落都有育人的功效。二是傳承優良傳統文化,通過開展經典誦讀、經典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浸潤于濃厚的傳統文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三是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創建德育教育網絡,創辦德育電子刊物,開發德育教育軟件,加強學生的網絡法規和網絡道德教育。四是激活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與本地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部門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其成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奮發學習的情感與動力。
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明天的希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責無旁貸。為學生一生奠基,為民族未來負責,學校要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盡責任,讓學生在校園里養成影響一生的好品德,形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筑成改變一生的好基礎,學成伴隨一生的好技能,擁有受益一生的好素質,自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