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互助合作 歷練 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24-01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就是摒棄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毫無自主參與意識的弊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構建互助合作式的活動學習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活動探討,在明晰目標中歷練思維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基本都是由教師策劃制定,其衡量標準主要依托文本內容,或是依據教參盲目確立,側重于考量學生的切實認知需求。互助式合作活動教學模式則將目標制定的主動權全部交付給學生,學生通過彼此合作探究、互幫互助,形成契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作為教學的參與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功能,對學生提出的目標進行提煉整合,以促進教學目標的規范化、合理化。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牛郎織女》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環節進行小組互助式學習,并提出思考問題:你覺得課文學習的重點是什么?有哪些寫法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認為值得學習的內容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各小組以發言人匯報的形式在班級中與同學分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匯總、整合,從而制定以下教學目標: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體會牛郎、織女、老牛之間的真摯情感,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閱讀其他民間故事,感受民間故事創作的共性特征。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目標都是由學生自己制定,契合了學生的內在訴求,學生學習目標制定、反思的過程也是形成思維能力的過程,課堂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二、質疑解疑,在提煉反思中歷練思維
學生提升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范疇就是形成質疑問難的意識。在沒有群體參與的情況下,學生獨自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問難形同閉門造車,其思維能力往往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語文課堂引入互助合作式活動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在同伴質疑問難的基礎上形成自我認知和反思,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在執教蘇教版語文第四冊《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初步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從王二小、八路軍以及敵軍層面提出了許多連教師都意想不到的問題,彰顯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盡量在組內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學習主動權完全交付給學生,學生在與同伴互助學習中習得了他人的智慧,在組內交流的過程中聆聽別人的問題,形成自我認知,在借鑒、反思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交流碰撞,在異質認知中歷練思維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這為互助式活動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閱讀信息,學生在聆聽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為學生的求異思維發展奠定了認知基礎。還以《牛郎織女》的教學為例,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認知產生了分歧,很多學生認為王母娘娘這一角色心狠手辣,但也有學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王母娘娘秉公執法,值得稱贊。兩種認知結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辯論環節提供了基礎,學生迅速分成正反方,通過尋找證據、組織語言進行辯論,這對學生的思維歷練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回歸反思,在總結完善中歷練思維
在課堂教學將要結束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特別是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回顧與總結。要形成一套完備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思維歷練過程,也應該引導學生強化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與總結,幫助學生整合自身的學習所得,在反思中明晰不足,從而為有效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相互評價、相互提醒的方式進行,促進學生的思維認知更加完善。例如在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在這節課中我學到了什么?我的學習方法運用得當嗎?我還要注意什么?這些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促發學生學習質態的高效整合,促使思維能力的有效完善。在課堂交流中,學生不僅僅著眼于自我,還將關注力放在他人的學習上,通過肯定或提醒的方式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學生作為單一的個體,其學習生活的過程并非是完全封閉的,而應在與他人的交流交往中實現相互促進、相互提升。互助合作式課堂教學模式契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迎合了學生自身的內在訴求,應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