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內容分析 語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46-01
全國小語專家崔巒在全國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明確提出:語文課堂要和內容分析式教學“說再見”。“內容分析式教學”主要指教師在教學時主要進行內容分析,將內容分析作為閱讀教學的唯一,在表現形式上就是對閱讀課文進行逐段分析講解、串講串問,教師說、學生聽,致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上少有收獲。在閱讀教學中,語文課堂要和內容分析式教學“說再見”,就是要實現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
一、由“孤立學詞”轉向“還原語境”
詞語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詞語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只有讀懂詞語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在“內容分析式教學”中,教師過分依賴于工具書,生搬硬套,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要與內容分析式教學“說再見”,教師就要由“孤立學詞”向“還原語境”轉變,注重在具體語境中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哪吒鬧海》一課時,課文開頭描寫道:“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經常興風作浪,害得人們不敢下海捕魚。”在學習“興風作浪”一詞時,怎樣才能把這個詞語變得更加鮮活、易于理解呢?筆者是這樣處理的:首先讓學生把課文通讀幾遍,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哪吒為什么鬧海,然后提問學生:“從文中的描寫來看,你是怎樣理解‘興風作浪’的?”學生答“沒事找事”“胡作非為”“無事生非”。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獲得了對詞語的解釋,比教師單方面的傳授、照本宣科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這樣教學,還原了文本語境,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教學更加鮮活、立體、形象。
二、由“學習內容”轉向“學習語言”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在“內容分析式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關注這節(jié)課主要講了什么,每段話是什么意思,文章分為幾個層次等,注重對文本內容的分析,致使學生很難感受到文本的語言美,領略文本的精髓。因此,閱讀教學要由“學習內容”轉向“學習語言”。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課文《美麗的南沙群島》第一自然段時,內容分析式教學通常是這樣處理:請大家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①南沙群島在什么地方?②南沙群島有多少個島嶼?③我們的祖先在南沙群島上做過什么?這樣的閱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段話寫了什么,注重對內容的掌握,把語言文字欣賞品味課上成了地理課,至于文章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文本語言如何,教師完全沒有提及,使學生逐漸喪失了語文學習的樂趣。筆者在教學中側重于語言學習教學:“請大家自己讀課文,邊讀邊在自己認為美的或者感受深刻的句子下面做個記號,并想一想自己從這些句子中讀出了什么,待會集體交流。”經過交流討論,有的學生說:“‘在遼闊的……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句話寫得很美。”有的學生說:“我從‘二百多座’‘星羅密布’等詞語中讀懂了南沙群島大大小小的島嶼有很多。”……通過以上不同教學形式的對比可以看出,在學習語言為目標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讀句子品語言,既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又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由“灌輸方法”轉向“學會表達”
在內容分析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注重對文章表達方法的分析,讓學生思考文章采用了哪些寫法,這樣的教學方式把一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讓學生就文章的表達方式進行不厭其煩的分析,結果學生掌握不了,反而被弄得暈頭轉向。要實現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教師就要由“灌輸方法”轉向“學會表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黃山奇松》這一課時,許多教師都把這篇課文當作優(yōu)秀的寫景類文章的寫作范例。但是,一些教師側重從寫作的角度讓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知道課文是按照什么表達方式來寫的嗎?”“由總到分。”“哪些自然段是總寫,哪些自然段是分寫呢?”“第一段總寫,二三自然段分寫。”“分寫時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呢?”……這樣的師生問答以教給學生寫作方法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學習興致不高。反之,教師如能變換一下教學方式,仔細鉆研教材,選準教學切入點,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比如讓學生按照文中介紹松樹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樹木進行仿寫,學生就有話可說,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用語言。
總之,要實現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教師就要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由“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