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結課
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08-01
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而言,無論是新課導入、課堂引導、還是鞏固練習,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教師的重視。但在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結課環節卻常常被忽略,大多被預習、布置課后作業所代替,千篇一律的結課形式讓學生不但厭煩,而且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有效的結課能夠帶給學生啟迪,并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熱情,起到思維奠基的作用。那么該如何實施有效結課呢?筆者認為,結課應當采用多樣化的形式,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期待。
一、抓住童心,情趣性結課,重在激趣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對的學生是童心未泯的孩童,他們都有豐富的想象力、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愛說愛動的個性。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顆童心,采用情趣性結課,通過改編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技能。這里的情趣性結課主要形式有口訣、兒歌、童謠等,教師可以靈活選用。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角》時,為了讓學生對角的概念有清晰地認識和把握,筆者特意設計了這樣的結課環節:先畫出一個角,然后讓學生總結角的特征。學生指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角的大小跟兩邊的張口大小有關,張口越大角越大,張口越小角越小。”此時,筆者播放動畫視頻,讓學生跟著視頻音樂一起說唱兒歌:“一個頂點兩條邊,先畫頂點后畫邊。角的大小不看邊,要看張口記在先。”學生通過傳唱這首歌謠,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全部回憶一遍并牢記在腦子里,并將角的基本要素都準確掌握,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緊扣重點,點睛式結課,重在啟發
點睛式結課,是指緊扣重、難點,采用多種變式,啟發學生總結所學的知識,由此突破有效的時間,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內容融合在習題或變式練習中,讓學生鞏固復習,由此起到點睛的作用。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在結課環節筆者出示了一道題目:2867-□-352,要求學生在□內填上合適的數字,能夠讓算式計算簡便。這道題的訓練目的一是幫助學生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二是要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幫助學生鞏固加減法簡便計算,并能夠靈活運用。在學生進行解答時,第一個步驟,就是根據“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于一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這一法則,選擇并確定大致該填寫什么數字。學生認為,方框內不能填大于2548的數。第二個步驟,筆者讓學生思考:方框內要填的數有什么特點?個位和十位應該是多少?填寫48,148,248,348等數可以嗎?為什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數字?學生認為,填寫48,148,248,348能夠與352相加,湊成整百或者整千數;填67也可以使2867-67-352第一步計算的結果是整百數,就能使算式簡化。接下來第三個步驟,筆者讓學生根據以上解題思路,整理所有能夠填寫的數字并總結其中的規律。
通過以上結課環節,學生不但能夠通過2867-□-352這個算式總結加減法計算的規律,并在問題解決中深刻理解了減法簡便算法的基本定律。這樣的結課方式,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加減法簡便計算的定律,而是緊扣這一知識要點進行思維拓展,為本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恰到好處地鞏固和復習,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設疑生問,疑問式結課,重在思考
對于數學課堂來說,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對于一節課所包涵的知識容量,學生也只是吸收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則來自學生的疑惑和自我探索。對于教師而言,重要的不是要學生單純接受哪一部分,而是要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追問并且繼續探尋。疑問式結課能夠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所學新知與舊知有機結合,從而建構一個有序的知識體系,讓思維不斷活躍,始終保持對數學的敏感度。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時,筆者采用了設疑引問式的結課。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節課的學習情況,以百分制為自己打分。有學生給自己打了20分,也有學生給自己打了30分。此時筆者設置問題:你認為這20分能代表我班全部同學的情況嗎?30分呢?怎樣才能知道全班同學的掌握情況呢?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肯定認為一個學生的成績不能代表全部學生的成績,并且也知道要采用平均數來進行計算。怎么獲得數據呢?這就需要學生動手來整理。這樣的結課,讓學生既對平均數有了深刻理解,又有了實踐應用的機會,學生下一步就會展開具體實踐,將這一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樂于繼續探究。
總之,結課看似只是課堂結束之前一個小小的環節,但卻能夠帶給學生啟迪,促進思維獲得延伸和提升。教師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緊扣教材編排的前后關聯性,使學生建立“課堂雖結束,但知識在延伸”的意識,提升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認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