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 練習設計
“因生施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6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都知道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來實施教學,卻往往忽略了關于語文練習方面的“因生施練”,練習成為教學中較為薄弱的一環。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如果能做到既在教學上因材施教,又在練習設計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生施練”,就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提高語文能力。
一、課前練習設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動腦、理解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如果學生在上課前就對所學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與探究的欲望,在課堂學習時,學生就會帶著目的來學習,主動掌握學習的重難點,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比較高。教師要認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精心設計課前練習,幫助學生達成預習目標。
考慮到班里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他們自律性比較差,往往不會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為此,筆者給學生設計了目的明確的課前練習。例如,上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前,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前練習:“1.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本課的說明對象有哪些特征?3.說明內容有哪些?4.你能找出說明的順序嗎?5.你能從文中找出幾個典型的說明方法嗎?6.你認為文中哪些說明語言能準確地說明對象的特征?以上6個問題,請任選3個作答。”這些練習題既簡明扼要,又反映了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而學生要想回答出其中任意三個問題,都需要認真讀一遍課文才能做到。練習題和答題內容的巧妙設計,促使這部分留守兒童或主動或被動地去預習課文,無形中也就起到了督促他們預習的作用。
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目標。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課前練習設計的宗旨是不讓他們產生學習恐懼感或喪失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先安排他們達到基礎性的學習目標,在學生的自學積極性提高之后,再幫助他們達到更高一層的學習目標,逐漸縮短他們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就應對他們提出較高層次的學習要求。在學習某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考慮設計一些整合本單元內容的專題性探究性練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敬畏自然》前,教師可以設計諸如以“大自然會‘說話’”為主題的探究性作業,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引導他們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愛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目的。
二、課堂練習設計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練習則是幫助學生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證每個學生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那么,如何合理設計課堂練習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呢?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設置課堂練習,當然,這些練習最好都能讓學生口頭回答,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設計課堂練習: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設計落實雙基的練習;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可設計強化技能操作的練習;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設計一些能適度增強發展性思維的練習。如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3道有層次的作業:“1.畫出你喜歡的詞句,讀一讀再抄一抄。2.該文的人物描寫方法有什么特點?相較于《邊城》一文,你認為在人物描寫方法上兩篇文章有什么區別?口頭說說你的想法。3.上網查資料,并向大家口頭介紹當地關于民歌民謠的更多知識,最好能以口頭調查報告的方式告訴大家。請大家任選一題來完成作業。”這樣分層次的練習題,既滿足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掌握基本知識的學習要求,又能讓中等生與學優生在理解、運用知識方面得到鍛煉與提高。面對這樣的“自助餐”式課堂練習,大部分學生在完成第一題后都盡力地去完成第二、三題。這樣的課堂練習滿足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活了他們的學習潛能與創造潛能。
此外,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盡量多地設計一些課堂練習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如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春》時,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個性讀、比較讀、配樂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活動,讓具有不同學習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讀中體驗、領會、感悟。這樣的課堂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氣氛熱烈,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都有收獲。
三、課后練習設計應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在面向多數學生的前提下照顧少數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因此,我在設計和布置課后作業時,也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不同,給不同的學生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寫作業時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并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愿望。
在布置課后練習時,教師最好經常變換課后練習的形式,將口頭練習與書面練習相結合,讓學生對課外練習保持新鮮感和期待感。教師可以布置摘抄作業,讓學生摘抄一些優美的句段,加強語言積累;可以讓學生寫讀書心得,記下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仿寫和改寫,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可以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探究作業,如“假期生活怎么過才更有意義”“對聯的學問”等,以連接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將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語文教師應重視課前、課中、課后練習的分層設計,讓語文練習變成一種藝術、一種創新,真正發揮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幫助每一位學生得到新的發展。
(責編 秦越霞)